当须静心静气20241101
(2024-11-01 14:27:25)
标签:
告别自烦崇尚顺然 |
分类: 有感而发 |
上周,因工作关系,到外地出差,连喝了四天的酒。本周,就待在了本市,因工作缘故,又连喝了三天的酒。
每天早晨,我依然是酒味飘逸,家里喂养的唤作“球球”的银狐犬,都对我“敬而远之”了。尽管皆因工作使然,但总是看不到效果改善的些许“亮光”,让我不得安生、身心俱疲。
不痛快、不舒畅,还强颜欢笑、强撑场面,让我的情绪一落千丈,终也做了情绪的奴隶。那天一早,我大喊大叫、摔车门而去,图留下凝固的空气,任由尴尬、暴躁、气恼等,在脑海里荡漾开来。
哎,我忍不住长叹一声。
今日中午时分,周边无人。我坐在工位上,敲打着键盘。这样的状态,终究是不好的。为了“公事”,为了工作上“自找的压力”,何必要把自己“折腾”的如此狼狈不堪呢?!
莫言在《晚熟的人》一书中写道:“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也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地寻找同类,最后却成了最孤独的一个。如果一个男人,开始戒烟戒酒,不喜欢社交,也不参加同学聚会,说明他已经活出了更强大、更真实的自我”。看到这段话,我突然开窍,如果自己的内心可以宁静自然,克制欲望,回归本心,就应该是一个男人到中年最好的修行。
我已经是50多岁的“老男人”了,已然过了“拼”的年纪,那就应该“退出”或者“撤回”了,让事事顺其自然的好。于工作而言,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请示和报告也都到位了,何必再要苛求“远在天际”的结果呢?
想想看,自己曾经接触的、通讯录里的、微信朋友圈里的,就像是节假日里高速上拥堵的车辆、景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般,已经拥挤的“不成样子”了,可不得不承认,真正与自己“同频共振”的朋友却着实没有几个,最后一直留在身边的,更是寥寥无了几。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深以为然,我也确实该“做做减法”了,比如拒绝应酬无用的饭局、比如屏蔽烂人和烂事、比如精简交友圈,再比如及时清理掉本就没用的“垃圾”,自己必会感到“一身轻松”!
圈子干净、少了负重、生活简单,便是最好。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句话:“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然而到了中年,才会意识到,世界上真正属于你的,除了家人,其实并不多。”深以为然,我结识了那么多“朋友”,最后都会随着自己的变化而慢慢走散,身边剩下的,只有至亲家人!我在工作上,或许在外面受到尊重、推崇,或是是敬仰,但一旦踏入家门,那我就要“毅然转身”了,承担起丈夫、父亲,以及儿子的角色,换了角色,也就换了人。
五十多岁的人了,“回归”是不二选择!多陪陪家人,主动分担家务。与爱人意见不合或者发生矛盾时,先低头道歉。人说,“吵架时男人想争对错,女人只想要态度”。我得懂得先低头,嘴上吃亏是小,换来家庭的安宁幸福是大。还得时不时创造点小浪漫,营造点小惊喜,让婚姻长久保鲜。
我应该推崇的是,最高级的炫富莫过于婚姻幸福、家庭和美,经营好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人生下半场才能走得更有底气。
人活一辈子,心简单了,生活也就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