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共菊花醉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因“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来历已久。据《续齐谐记》载述:东汉时代,有个叫桓景的人。一天他的善卜的朋友费长房警告他说:“九月初九这天,你家有大难!”桓景闻听大惊。请教如何避难。回答:“到了那天,全家老小,每人装一袋茱萸,一同蹬上高山,再喝点菊花酒,便可免此灾难。“
桓景以此照办。晚上归来,家里猪·羊·鸡·狗,都死了。人却幸免于难。由此看来,重阳节习俗,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后来诗词歌赋,诗书多有记述。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茱萸,为一种落叶小乔木,有三类:分别开着小黄花,黄绿色花,淡绿色花,果实椭圆鲜红,味道酸苦,可入药。
插茱萸之事,后世似不大传。但重阳赏菊习俗,却延绵至今。秋天,是菊花盛开季节。《礼记·月令篇》说:“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古菊字;黄华即黄花。古时民间每逢重阳菊月,家家争插菊花枝,品赏菊花茶,对酌菊花酒。《宋书·陶潜传》载:”九月九日无酒,出舍边菊丛久坐。”史沫特莱写的《伟大的道路》,记述敬爱朱德同志,童年时代每到重阳节,就和他的哥哥登上舍后的卧狗山,一边采集野菊花,一边唱起古老的辟邪的菊花歌: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节。作者写道:“这首歌像交响曲的主调一样,在他一生中贯穿不断。”
1929年10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硝烟滚滚,艰苦火热的战地,曾经写下了斐然绝口《采桑子·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轮廓江天万里霜。”豪迈的气势,伟大的胸怀,一扫古人那种“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那种萧杀悲戚情感。使人读后产生“天高地囧
,宇宙无穷”的豪情。给人以冲出禁锢,愤然奋进的力量。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当值重阳节佳日,忽然记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滩腾红云的时候,胡乔木同志写的《菩萨蛮》词,其中一首写道:“掌山跃岭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辟。登临何限事,佳气盈天地。来者尽翘翘,前锋喜更高。”如今,科学技术正向新的高峰迈进。我们应该赋什么“诗”呢?我想,应当勇猛攀登“四化”高峰,谱写“胜似春光”的壮丽诗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