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行是一种修行

(2011-05-16 14:42:48)
标签:

杂谈

 肖琼

语文课堂中的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身份。最重要最难掌控的身份,应该是该学科的学习组织者。朱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所以这次《全神贯注》依然承袭他一贯的平和,淡定,不是随心所欲、以个人的爱好、才识为主突出自我意识,随意拔高、拓展教学目标,而是以学生学情为起点,设计了一连串学习活动,注重学习的过程。只是,这次,又有些微不同,朱老师注意了技巧的合理运用,致力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去学习,使学生乐意在学习中主动上升到下一个学习阶段,沿途欣赏不一样的风景。可以说,在朱老师的导游下,学生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让我感受到,旅行是一种修行,课堂,亦是如此。
修行一,景点攻略收藏——阅读方法的指导。
不管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基本上达成了认读和自我理解这一块。如果单纯就课文内容去进行意思的分析,就像是随着导游看到哪里算哪里,只知其目的,不知其精髓。朱老师围绕《全神贯注》做足了攻略:主题一而再地揭示、课题联系字词识记、关键性语句个性朗读,无非是引导学生慢慢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懂得作者每段话是怎么围绕“全神贯注”铺陈的。特别是重点“导游”发生这一部分,其实就为后文做了极其自然的铺垫。因此,我们看到学生先是根据景点攻略——围绕“全神贯注”——游遍了 “发展”,又仅仅以朗读的情感爆发就让学生自助式地呈现了游览“高潮”,最后意犹未尽地流连于“尾声”。抓住一段文字就能大体了解课文言语表达方法和思路,逐渐意识到文章特征和文体特征,这是最实惠的阅读方法。
修行二、旅行价值重估——阅读思维的养成。
我们经常会“到此一游”,而疏忽了旅行的意义,少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慧眼和顿悟。语文课上也经常如此。匆匆赶行程的后遗症就是学生个体的阅读思维缺少了养成的时间和空间。“隹”的原意和读音、“雕”的组成和书写,犹如在导游精致的提醒下注意了古城民居瓦片檐头不经意的文化古迹;“雕塑家”、“大雕塑家”的生字学习、词义比较,更像透过历史恍然看到大户人家亭阁花窗精心的雕饰和寓意。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言需考究,又紧密联系了教学内容,这样的积淀多了,旅行的价值也就显现了,语文的味道也就纯正了。当然,朱导游博学洽闻,涉猎颇广,行程中不断吸引着游人兴趣盎然地探索、发现。课件上展示的“悄悄话,争吵;后退、前进;? 手”用心理暗示的方法,牢牢地吸引学生好奇的目光,也悄悄地留下了比较、探究的种子。特别是“用对比的形式写来就能概括出各种各样的情况”,无疑丰富了学生今后阅读和写作思维的角度。包括用挥动的动作指导朗读、板书动作语言神态,都是用了暗示的方法。
不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明显显示出该班学生大部分是半自助游高手,那么,朱老师是否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渐渐体味到语言表达形式后自己总结出规律?那个“?”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并且用语言尝试表达出来,因为课文只写到了手,并没有写到脚——整段的反义词素相对描写有难度,把这个留白说清楚,应该还是可以的。这样不仅从概念上还可从形式操作上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段也是写出了……”时,众口一声齐说“精益求精”而非“全神贯注”,估计就是心理暗示到了被自己催眠的状态了——因为光注意风趣幽默侃侃而谈的老师了,他不是刚刚说过精益求精吗?这个事例不妨可以用来探讨,当学生状态太好太聪明,潜意识积极配合老师、揣摩老师用意时,我们怎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水入渠,重返文本,而不以老师的思维为唯一指向?
修行三,窗外风景拾遗——阅读兴趣的延续。
旅行,不都是为了看看那座山上的那棵树旁的那座庙,有时,窗外的风景更能留下生动的回忆。比如,当朱老师挥动着他的衣袖,一遍又一遍引导学生读出动作的快速和连续时,这位女生日后想来一定会嫣然一笑;比如,当旅程渐行到终点,朱老师用自己阅读时的疑点带出了故事的出处,其中还隐隐约约暗藏着人称的转述、文章的用途等信息时,除了学生,老师们肯定也会若有所思:语文阅读空间不仅仅是课堂一隅,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乃至一生得益,才是语文老师的必修功力。朱老师的课能在35分钟内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难,难得的是能让他所带的学生产生未来之影响,一生受用,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
断章取义借用古人言:“时然而然”,意即别人怎么说,就跟风去做,那是语文教学修行的入门阶段;“己然而然”,意即自己怎么想是对的,就去怎么做,那是语文教学修行的自我认识阶段;那么,“生然而然”,我觉得就是学生需要什么,就和他们一起做,这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去修行的。朱老师知识渊博,文采口才皆精,却从不在课堂上卖弄炫耀,他自己的见识颇深,却从不在学生面前故作高深,总是本着学生的需要设计出精、简、实、浅的课堂旅程,让经历其中的师生遇到了一道道风景,不断修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书评一篇
后一篇:327、扫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