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吴承恩气活

(2009-12-02 08:20:04)
标签:

教育

育儿

《童年》

糖醋西游

吴承恩

女儿国

 

课上,请学生交流前一天在家读课外书的情况。张弛第一个把手举得很高。他在家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他对小说的开头印象很深,很流利地为大家介绍一些情节,甚至还背诵出一些句子——“……(妈妈)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耷拉在赤裸的肩上……”他还说读了小说,感觉高尔基童年所处的那个时代很黑暗,因为警察不抓坏人而总是欺负老百姓。他的介绍很清晰,吸引住了同学,也使我回忆起小时候看过的,根据《童年》改编的连环画。

最后交流的是胡宵豪。他说自己昨天看了一本漫画,叫做《糖醋西游》。大家都笑了。他接着说,唐僧师徒来到女儿国,都不愿意去西天取经了,纷纷留在女儿国里做了女婿。说到这里,讲台下立刻热闹起来。孩子们有的在笑,有的在议论。张弛叫道:“这是垃圾文学。”身后的刘同赫则说:“这是什么啊?吴承恩知道了会被气活过来。”

两个孩子的话让我很惊讶。我没有想到,孩子们对于不同的书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特别是刘同赫的话,令人叫绝。想想也是,如果 吴老先生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作品被“恶搞”,必会忿忿。更没想到的是胡宵豪的回答:“我不管是不是什么‘垃圾文学’,我读得开心,就可以了。”

语文教师都知道让孩子多读课外书有好处,但如何指导才能使孩子真正喜欢阅读呢?上面的事例传递出了信息。

第一条,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如果教师推荐的书目比较单一,就会有一部分孩子不感兴趣。时间一久,必然影响那部分孩子的阅读兴趣。不少教师总喜欢一开始就为孩子推荐文学经典名著,这并不妥当。文学经典经过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其价值自不待言。但是书中的语言、故事、叙事方式是否适合刚开始阅读的孩子呢?是否适合所有孩子呢?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是要站在儿童本位上考虑,从不同孩子的个性、爱好和接受程度出发。

第二条,当孩子已经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教师则要有意识地关注读物的质量,并加以指导。现在的孩子可以很方便的从各种途径得到读物。不正规的出版物不说,就是正规出版物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差别很大。教师要经常留意学生手中的书籍,适时地提醒指点。我为学生推荐书籍的时候,除了介绍书的内容外,总会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介绍一些版本知识。让孩子们知道,哪些出版社是值得信任的,相同内容的书,不同的版本应该如何选择。孩子们很爱了解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

第三条,在指点的过程中,只要不涉及是非对错,教师都应抱着宽容理解的心态。汪曾祺先生曾说,自己写作的原则是有益于世道人心。我看,阅读的原则也是如此。胡宵豪读《糖醋西游》,为的是开心一笑,疏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张弛读《童年》为的是了解经典。都可以。我不担心胡宵豪读《糖醋西游》会误入歧途,也不幻想张弛读《童年》能懂得多少积极的意义。都是孩子,一切都刚刚开始,只要读得开心就好。没必要给阅读附加上许多额外的要求和任务。有益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不要为了提升语文能力而刻意要求学生开始他们的阅读生活。那样的话,阅读就变得无聊无趣了。孩子们不会喜欢带有功利色彩的阅读活动。

还是那句老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一点,想得深一点,效果就会好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夏洛的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