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去南太行线路,大约是去年初的事,但由于疫情与暑期高三上课一直无法成行。这次在七月初恰好有一个工作空窗期,便果断决定出发了。
本篇先不谈此次线路的一些感受,因为徒步是第二天才开始的,这些放到第二篇(第二天)再详细赘述。此处先来讲讲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河南博物院。
在准备此次行程时,我吸取以往出行飞机总是晚点的教训,选择了最早的一班飞机。没想到它竟然非常准时,在上午十点就到达了郑州,又花了一个半小时到达“徒步中国”指定的集合旅馆入住。之前已在手机上查了下关于郑州旅游的一些攻略,看得出绝大多数人都推荐了河南博物院。又查了导航发现距离我住的地方非常近,便决定下午去那里参观下。
本人旅行钟情山水风土,不太关注人文历史。之前只去过故宫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两家国内顶级的博物馆,自以为其他的博物馆再好也不可能超过这两家,所以不走也罢。但这次在河南省博物馆的参观却一下子改变了我这个观点,甚至下定决定,以后有机会去某些著名的博物馆,一定都要进去看下。
众所周知,中国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被称为“天地之中”的中州平原,从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这些朝代几乎都把国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都城设置在了河南境内,其后的隋、唐、北宋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定都在河南境内的。可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多少重大历史事件是发生在河南区域内。而历年来在河南大地上发掘出来的能见证这些历史的文物古迹都收藏在这个博物院里。
5:30起床出发,由于开往机场的大巴还未营运,只能开车前往。一切顺利,6:55已坐在登机口旁候机了。飞机于上午10点多到达郑州机场,先坐约40分钟的地铁,再步行了不到10分钟就到“徒步中国”指定的集合宾馆。
入住宾馆,中午饭后在马蜂窝上看了篇河南博物馆的攻略,发现是需要提前预约的。连忙关注了它的公众号进行入馆预约。小睡到两点,然后到楼下开了辆共享单车,骑了1.6km就到达了河南博物院。疫情期间必须带口罩、出示健康码和预约时填写的身份证才可进入。
上图便是河南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共分四层,一、二、三层每层有四个展厅,这12个展厅以时间为线,展现历朝历代在河南出土的文化珍宝和国之重器,四楼只有两个展厅,展示的则是博物馆珍藏的几件“镇馆之宝”。
一进入一楼大堂就会看到这幅巨大的雕塑,粗看根本不知是何喻意。上网查下才知道,河南简称“豫”,此字左边为一个“人”,右边是一头“象”,远古时期河南大地上多野象。整个塑像喻意中国古人推开荒蛮大地向文明走来。
整个下午三个小时,我大约有两个小时都泡在一楼的四个展厅里,这四个展厅展示的是中华文明从夏至先秦的历史。真可谓“书上得来终觉浅”,耳闻目染才是那么真真切切,生动且震撼。由于一开始没注意到门上的展厅编号,我先进去的是4号展厅,满屋全是青铜器。

4号厅展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文物,由于当时诸侯国众多,所以河南各地发掘出的也就非常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第一次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被称为“百家争鸣”的诸子百家便产生于此时期。
参观完4号厅,我才进入1号厅,这里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展示的。从人类使用石片和石块到制作陶器。
正看得眼花缭乱,在展厅的出口给出了一块展板,罗列出了中国大地上已考古发现的众多史前文明遗址及它们的年代关系。
2号厅中的这个茅草屋模型据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凡的地位,因为它就是夏朝都城的原形和宫殿建筑模型。与咱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金碧辉煌的宫殿简直天壤之别,不过参考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明显这个才是真实的。
商朝第22任国君——武丁的妻子妇好墓发掘的盛酒器:妇好鸮尊。
全馆让我感觉最震撼的就是关于安阳殷墟甲骨文发现这部分的展示,据介绍当时发现的有三个坑,每个坑里的甲骨堆积都达到了两三吨的量级。正是这些有文字的龟骨和兽骨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在三千年前就已存在。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谈到日本的历史,说到日本的古代史至今都无法说清楚,就是因为它们国家文字出现得太迟,大日本国内根本找不到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当然也就无法证明大和民族的历史起源了。
上图则展现了殷墟在中原文明中的地位,在殷墟发现的大量各氏族铭文符号也出现在周边各省的其他考古遗址发掘中,这些符号的分布充分印证了安阳殷墟在当时的中心地位。
参观完一楼1、2、4号展厅,发现大堂的塑像旁已聚集了很多小学生,带队的老师正在给他们进行讲解。实际上在我参观期间遇到了好多拨这样的学生,从这点讲,城里孩子比乡下孩子幸福好多。
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帝王都以最高规格的“金缕玉衣”下葬,陪葬品也非常丰富。
早期的洛阳城模型。
武则天的书法碑刻。
这一部分讲述佛教进入中国与在中国的演化。
四楼的两个展厅展示的都是珍宝中的珍宝,哪怕是外行人,瞄一眼也能知道这些都是无价之宝。上图这件繁复的青铜器,我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也看见一模一样的,不知哪件是复制品,还是出土时就有两件,其中一件被选送到了国博。
11号展厅的大部分区域都用来展示这把骨笛及与之相关的文物说明。据介绍它是古人用丹顶鹤的腿骨制作的,是追溯中国古代音乐起源的实证,可见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结束博物馆的参观,天降大雨,在高架桥下等36年未见的童年好友。与他见面,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20多分钟后与他碰面,他载上我去吃郑州最出名的“萧记烩面”,之后又去看了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再送我回宾馆。其间两人竟然还能找回童年时的亲密,回忆了30多年前的旧事,也彼此介绍了这些年的经历与变故。他郑州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警察,当年对我甚好的他父母都健在,家庭也很幸福。虽然经年日久,两人却都仍能依稀找到童年时的快乐与身影。7年前来郑州徒步嵩山我曾经设法寻找他,但直到离开时还未联系上他。之后不久终于让两家人建立了联系。人生匆匆,有些人如流星,擦肩而过后便湮没于天际,再无音讯;有些人如文物,早年曾共处,留下美好故事与回忆,但因个中变故分别遁入茫茫人海,多年后再次重逢,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时间无情,也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