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N junction 3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2014-08-15 19:31:06)
分类: 温故知芯
3.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之前说的PN结都是处于热平衡状态下的,就是说没有外加激励。
现在考虑在PN结两端加上电压,考虑两种情况:
a. 在PN结两端施加正向电压 V,即P端接高电位,N端接低电位。
由于耗尽区载流子浓度远远低于N区和P区载流子浓度,所以耗尽区的电阻要大很多,所以可以认为此时外加电压全部落在耗尽区(电阻分压原理)。
这个外加的正向电压V 形成的电场和内建电场方向相反,从而减弱了内建电场,空间电荷相应减少,所以势垒区宽度减小,势垒降低为 q(Vd-V)。
外加正向电压,使得P区空穴向N区扩散增强,N区电子向P区扩散增强,形成净扩散电流,包括电子电流和空穴电流两部分。由于扩散到N区的非平衡少子--空穴--对于P区来说是多子,浓度很大,而扩散到P区的非平衡少子--电子--对于N区来说是多子,
所以随着外加正向电压的增大,正向扩散电流会随之增大。

b.在PN结两端加反向电压 -V,即P端接低电位,N端接高电位。
这个外加的反向电压 -V 形成的电场和内建电场方向相同,从而增强了内建电场,所以势垒区宽度增大,势垒增大为 q(Vd+V)。外加反向偏压使得 P区的电子向N区漂移,N区的空穴向P区漂移,而电子是P型半导体的少子,空穴是N型半导体的少子,少子浓度很小,即使增大反向偏压,这个漂移电流也不会明显增大。
所以即使反向偏压增大,反向漂移电流也不会明显变化,而且漂移电流很小。

这就是PN结最重要的IV特性,PN结具有单向导电能力。

如果是硬件工程师,知道以上应用PN结原理设计的器件如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的IV特性就差不多了,如果要深究,那么就需要看看这时的PN结的能带发生了什么变化。
处于热平衡下的电子系统具有统一的费米能级,那么在外加偏压时,PN结的费米能级如何变化?
可以画出PN结在不同状态下的能带图:
平衡状态时的PN结的能带图如图1.1所示
http://s5/bmiddle/001ODWr4gy6LgH0wbME14&690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TITLE="PN 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
图1.1

在外加正向偏压时V,存在非平衡载流子注入情况,
需要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各自的准费米能级代替原来平衡时的费米能级。。。
....................................准费米能级......................................
神马,又来了个准费米能级。。。。混不下去了。。。
看来费米也不是那么管用啦~~
看看准费米能级是怎么解释的:
http://s9/bmiddle/001ODWr4ty6LgIauKiQf8&690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TITLE="PN 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
..........................................................................................................................
非平衡状态下需要用各自的准费米能级代替平衡时统一的费米能级

外加正向偏压V时,PN结的能带图为:
http://s1/bmiddle/001ODWr4ty6LgJwzHDG10&690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TITLE="PN 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
准费米能级直接的关系是:
http://s7/bmiddle/001ODWr4ty6LgJyNqm236&690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TITLE="PN 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

(准)费米能级离开导带越远,电子浓度越低
(准)费米能级离开价带越远,空穴浓度越低
所以,通过能带图可以直观的反应PN结中的电子和空穴的浓度分布

同样可以画出反向偏压-V时的能带图
http://s2/bmiddle/001ODWr4gy6LgK6Kfuh41&690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TITLE="PN junction 外加电压下的PN结" />


关键词:正向导电,反向不导电,单向导电,准费米能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