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话徐达内 | 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2015-12-06 10:34:52)
标签:

杂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bee5b840f5eb7a268e1d1ade507e1ad5.jpg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TITLE="对话徐达内 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


策划、编辑/于蕾

摄影/贾树森

摄影助理/李文栋

采访、文/王子居


《芭莎男士》:从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公众号到现在,三年时间自媒体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体格局,新媒体的哪些特性让它的发展如此迅速?它带来的最大改变在哪里?


徐达内:新媒体有一个特征就是多中心化,真正能在信息分发上发生变化,符合这个特征的并不多。比如说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新媒体,但微信号不一定是。过去是平台决定流量分发,比如新浪觉得一个内容好,推送到首页,但微信公众平台不推任何东西,是微信公众号本身和订阅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微信公众号沿袭了过去传统媒体的逻辑。不是说传统媒体的逻辑失效了,只是它的传播渠道失效了,逻辑还在,微信公众号用传统媒体的逻辑一样能做。但微信公众号比传统渠道有更多想象力和发展空间,也更大程度实现了自由生长,最大程度开放了个人生产力。自媒体可以做成渠道,也可以做成容器,还能成为一个社区,或变成电商,形成一个围绕某个价值观或消费习惯的社群,这个想象力要比传统媒体大多了,商业前景不可估量。想象力和自由度的空间,才是自媒体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芭莎男士》:最近几年新媒体发展迅速,大量传统媒体人转战新媒体,仿佛形成一种迁徙之势,你怎么看这种现状?


徐达内:今年1月份我去大理参加《新周刊》年度颁奖,我的《媒体札记》得到评委会大奖,就是白岩松给我颁奖。上台的时候我说,现在我已经不搞《媒体札记》了,你们发这个奖是不是有点迟了?而当时参加这个活动的很多传媒人如今也都加入了新媒体。《新周刊》创始人封新城现在加入黎瑞刚创办的“微鲸科技”,是一个新媒体项目;当时活动主持人是央视财经频道的王凯,他已经离职做一个新媒体项目叫“凯叔讲故事”,他说,以前我们都看《媒体札记》,徐达内我们很熟悉,现在也对他爱恨交加,因为他在做我们的排行榜。同时,我的很多朋友也都加入了新媒体,记者节那天,原来《证券时报》投资总监进入了新媒体,他告诉我说:我希望加入一个尘土飞扬的战场,而不是多年以后带着遗憾和羡慕来看这个变化。


《芭莎男士》:作为跨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人,你如何界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是价值观和机制的冲突吗?传统媒体人如何面对新的变局和机会?


徐达内:新媒体,我们更愿意叫它内容创业,因为有时候做一做就不是媒体了,也许是一个社群。这个时代对传统媒体人来说,就是门槛降低,野蛮人进来了,过去的垄断没有了。好处是什么呢?所有的都可以有媒体属性了,需要的媒体人或内容创作者更多了,媒体人有更多工作和创业机会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实是一个融合的过程,不能说价值观或思维方式有什么明显的界限,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但是做新媒体的人可能更直接,也可以说更没有伦理边界,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新环境,需要挑战传统价值体系来凸显自己。传统媒体存在这么久了,很多方面有清晰的边界,这个边界不是特指政治边界,更多是指商业逻辑的边界。


《芭莎男士》:以你的经历和观察,从传统媒体人到新媒体人是怎样一个转变过程?


徐达内:传统媒体人的职业训练在新媒体当中是有价值的。中国媒体的发展,以前我们讲中心化,大家一起来看《人民日报》、《新闻联播》,这就是中心化,凡事都有一个标杆。随着媒体的发展变化,中心化被打散,之后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就到了去中心化和多元化,这是一个大潮。但是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回到一个多重中心,就是一个个的意见领袖,一个个的社群。比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他们周边的受众就是依托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一个个社群。这就是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到多重中心化。

而这些能够形成中心的,大部分都是能够持续产生优质内容的,他们往往都是有过传统媒体职业训练的,过去几十年他们经过了一个相对严格的训练和遴选。其实新媒体写一篇“爆文”不难,每个人都有成名五分钟的机会。但是你要能形成一个持续的产出,特别是想在商业上有价值,是要有持续的能力的。所以我说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受过传统媒体职业训练的人是有优势的,传统媒体人在迁徙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关注,一方面是积累的人脉,另一方面大家对他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芭莎男士》:除了传统媒体人,新媒体有催生出独特的新媒体人群体吗?新媒体有哪些独特的生态?


徐达内:新媒体的大发展始于自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移动端兴起,就是微博、微信。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就是没有门槛,每个人拿起一个手机就可以注册一个公众号。但并不是每个公众号都有商业价值,做到可以被商业认可的,主要有那么几类。一类是从传统媒体迁移过来的,比如罗振宇、吴晓波、秦朔,他们带着固有的训练和资源积累从另外一个端口打进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社区人群,是最有影响力和最成功的一批自媒体。第二类是选了一个很好的行业,比如汽车、金融、时尚,这些行业有大量的广告金主,那些做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公众号很快积累了关注量,也获得商业上的认可,他们中大部分也是从传统媒体锻炼出来的。第三类是属于闷声发大财的,就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没有传统媒体经历和很好的教育背景,很草根,就是在互联网时代独自从个人站长、QQ空间、微博、微信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也是有积累的。去年我做“新榜”去深圳出差,遇到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其中一个只有19岁,他做了一个公众号“女人坊”,是这个类别里数一数二的大号,就他一个人,也没什么团队,当然它主要摘抄别人的东西。但是你会发现这种新生力量在生活资讯方面、在二三线城市的社区应用里就是野蛮生长,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芭莎男士》:一个公众号或新媒体从引人注意形成一定影响力,到可以形成商业回报,大概是怎样一个周期?为什么自媒体会这么快得到商业的认可?


徐达内:2012年微信第一个公众号出现,那时候我们的关注点还在微博上。那些在前一个平台比较活跃、获得巨大关注的人不会太早转移到下一个平台。但确实有些先知先觉的人,比如草根、网络原住民阶层,第一个开始盈利的公众号微信的圈层是足够丰富的。微博是一个广场,而微信是熟人社会,大家互相认同、互相强化会越来越强,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环。如果从传播角度讲,它远不如微博平台开放,甚至你的评论都可以自选,但是从商业角度讲,微商却特别好做,就因为圈层化,销售难度就降低了。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真正实现自媒体本质的平台,无论从自主度、个人推广取代平台推广,还是互动通信,都更利于商业化运作,所以发展速度惊人。而且媒体的趋势是越来越刺激人的感官,自媒体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就是碎片化,这也是符合人性的。同时,媒体和受众其实是一个互相塑造的关系,尤其是新媒体,比如做弹幕的bilibili,受众在生产信息的同时叠加信息,一个媒体,每个人打开都不一样,变成更符合自己特征的媒体。


《芭莎男士》:你比较关注或欣赏的新媒体项目是什么?“新媒体”指的仅仅是自媒体吗?还包括什么。


徐达内:我觉得“罗辑思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新媒体项目,它比较大的贡献是打通了从媒体到社群到电商的链条,给后人一个启发。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媒体,新旧是相对而言的,媒体就是用信息吸引眼球的,人们加工信息,传播接收信息的渠道在哪里、眼球在哪里,这个方向就是新媒体。今天谈新媒体更多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代表一个潮流。但其实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分歧也很多。有人认为自媒体就是纯粹个人的媒体,但是吴晓波频道、蓝狮子都上新三板了,早就公司化和组织化了,那不是自媒体吗?包括“罗辑思维”也是团队,而且随着商业化的运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向着团队和组织化发展了,所以如果你把自媒体定义为去组织化的存在,在当今中国的语境下也是不确切的。今天讲自媒体,更多是一个民间媒体的概念。严格说起来,博客也是自媒体,但是为什么在“博客女王”徐静蕾时代没人提出“自媒体”,到微信公众号出现才叫“自媒体”呢?也许因为有了商业化,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才需要有人扛这个大旗。


《芭莎男士》:据说现在大概有1500万个公众号,新媒体发展到现在似乎有泡沫化的趋势。作为“新榜”创始人,你观察到新媒体的总体运营情况如何?


徐达内:现在确实有泡沫化的趋势。我们每天观察近20万个公众号,占总体数量的1%。这已经是头部了,但就算这个头部也有很大的分化,真正在顶端能赚到钱的,少之又少。我们说商业规则的二八定律,如果放在微信号中,就是2比98的定律。我们的调查是,公众号中97%以上一个月挣不到3000块钱,但真正运作好的,可能一两个人做的公众号,一年几百万上千万利润也是有的,尤其在汽车、时尚、金融这三个比较大的领域,是能做出非常大盈利的。比如自媒体最大的一单广告,是引导别人注册的广告,一单200多万。再比如“一条视频”,广告连做带播至少80万,已经非常惊人了。有的开始进入电商,想象空间就大了,比如“罗辑思维”的书、“吴晓波频道”的酒,基于一个社群就够了。但大部分人做不了电商,因为电商到最后还是做供应链。不过,真正的优质内容还是稀缺的,这是需要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芭莎男士》:你是传统媒体出身的,怎么会想创办“新榜”这样一个新媒体观察的项目?


徐达内:首先是解决自己的痛点。我在2008年左右从《东方早报》出来投资做一个图形设计(数据可视化)公司,那个项目做的早也很顺利,很快成为细分行业的冠军。后来我开始给FT中文网写一个专栏叫“媒体札记”。那其实是一个中国舆论观察的专栏,每天浏览大量媒体总结当天的媒体关注点,写了七、八年。在写“媒体札记”的时候,2011、2012年之前我看舆论的主要来源是报纸、电视、杂志;但是2012年以后发现从微博来源的声音越来越多,变成了我观察的主体;到了2013年、2014年的时候,微信公众号则变成了舆论导向的重要来源。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一定要选择哪个话题、哪个声音更重要。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甚至是门户时代,所有新闻有一个把关人,很容易判断,比如五大门户都上了头条,你知道这个很重要;或者在微博时代,你知道这个被多少人转发过,也是个标准。但是微信时代,在2014年7月24号之前就没有阅读数,没有评判标准,而且微信这个圈子比较特殊,这个圈子里刷屏,可能别的圈子里根本没声音,所以我自己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心里就没底了,这是我的一个痛点。做“新榜”首先是解决了自己的痛点,在这里,我们自己采集数据做的新媒体排行榜,虽然阅读数不能代表所有价值,但还是一个很直观、最重要的标准。后来发现大家都有这种需求,而且这个需求在不断延展和细化,于是我们就正式把它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来运作。


《芭莎男士》:以你的观察,未来的新媒体还可能产生哪些变化?


徐达内:首先看微信公众平台会不会有变化。会不会有新的平台产生?我想一定会有的。QQ也要推公众平台。我们有一个微信500强的研究,发现微信公众号的第一批红利其实在去年年底差不多就被开发殆尽了,活跃数据的增值在明显放缓,到了瓶颈期或者盘整期吧。微信作为一个通信工具,近几年没有问题,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媒体,需要新的推动。


《芭莎男士》:以个人的创业经历和媒体经验,你愿意给新媒体创业者提供哪些建议?


徐达内:第一个是单点突破,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第二个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试图讲故事给自己听,你的项目是真的要在逻辑上能讲通的。


《芭莎男士》:显而易见,你创办的“新榜”关注网络媒体,它算是一家新媒体公司吗?作为连续创业者,你的本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徐达内:2014年7月24号微信开始公布数据,“新媒体排行榜”从2014年7月31号第一次推出,我们是第一个发类似榜单的,当时还是《媒体札记》的微信号在推。到了8月发现它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项目,于是成立公司独立运作。我定义“新榜”是一个新媒体数据服务公司,希望围绕数据挖掘来服务这个产业链。随着移动端的兴起,特别是微信这个超级app的兴起,媒体内容的格局在发生巨大变化,有变化就有机会。“新榜”有一个广告匹配交易平台,为广告主和公众号建立一个投放关系,可以直接交易,我们提供技术平台,帮助广告主更安全有效地投放。第一个业务模式是数据咨询,给一些大企业包括政府机构提供新媒体发展的评估咨询产品服务;第二个是媒介营销,就是去中介化的广告投放;第三个是版权开发,这个我们还在探索。第四个叫资本对接,给投资人提供服务。


写《媒体札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媒体产业里的一个因子。但是当开始做“新榜”的时候我就可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来看,有点像从运动员到裁判员,去观察产业。所以我现在不算是一个纯粹的媒体人,从开始出来创业以后,我就是一个商人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2ff9497c7781dcd41e0b09a4b845f96b.jpg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TITLE="对话徐达内 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63223d5fc7fb527318bfda808ce5c5cf.jpg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TITLE="对话徐达内 新媒体的融合与机会 (下)"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