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是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演艺经历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于1921年3月11日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出生,祖籍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巴里省特拉尼镇。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名叫维森特·诺尼诺·皮亚佐拉(Vicente
Nonino Piazzolla),母亲叫亚森塔·麦维蒂(Asunta Maiwetti)。
1925年皮亚佐拉随家人来到美国并在纽约长大。和大多数移民一样,初到美国的皮亚佐拉家境非常一般,如果大家看过《教父》《美国往事》这些电影的话,就会知道当时移民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1934年,在纽约拍摄的电影的加德尔需要一位演奏手风琴的孩子在电影中担任配角和伴奏,于是13岁的皮亚佐拉来到了大师身边,正是与加德尔共度的这段美好时光使皮亚佐拉体会到了探戈音乐的魅力。于是皮亚佐开始发奋苦练手风琴。
1979年皮亚佐拉为班多钮手风琴写了《手风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这部协奏曲的乐队部分皮亚佐拉没有用铜管乐器与《再会罗里罗》的整个乐队编配一样,由弦乐和钢琴
、竖琴、打击乐器组成。
皮亚佐拉一生共创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探戈歌剧”(Operita de
Tango)《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莉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皮亚佐拉旅居意大利,这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其演奏艺术炉火纯青的集大成时期。1990年,皮亚佐拉在巴黎罹患中风,作曲事业遂告结束。1992年,皮亚佐拉病逝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音乐相比,皮亚佐拉认为自己的音乐更富于理性而冷静,且并不刻意寻求欧化或古典化,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主要作品
《狂热舞者与无休止的夜》(The Rough
Dance and the Cyclical Night)
《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
《自由探戈》,以及罕有的歌剧作品《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利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此外,《探戈零小时》、《探戈芭蕾》等等,多收录为他的较为知名和热门的曲目。
作品影响
总的来说,皮亚佐拉是一位探戈音乐艺术的革新者,他成功地将探戈音乐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探戈音乐脱离单纯的舞蹈伴奏音乐,成为独立表达深刻思想的艺术形式。
除开个人才能、文化背景等因素,从音乐技术上讲,这大体是由皮亚佐拉在以下四个方面将古典音乐及爵士乐技法成功融入探戈音乐领域而做到的,分别如下:
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和声技法。
传统探戈音乐的和声较为单调,缺乏变化。
固然在演奏时方便、悦耳、通俗,容易让听众理解,亦容易让舞者跟随起舞,但在音乐表达上显然较为浅薄乏力,较多娱乐价值而较少音乐表现张力和审美价值。而20世纪的古典音乐,在和声技法上突飞猛进,创造了很多新的用法及和声语言。
在长期的古典音乐训练中,皮亚佐拉熟悉了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人的崭新的和声语言,甚至就技术手段而言最为前卫,也因此较不能为普通听众所接纳的“十二音体系”亦曾被皮亚佐拉顺利地纳入探戈世界,使探戈音乐的和声技法丰富、立体,而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提高了探戈音乐的审美门槛。
同样,20世纪爵士乐复杂而富有新意的和声织体也被皮亚佐拉运用进了探戈音乐中。
古典音乐的曲式技法。欧洲古典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的曲式经验,产生了成熟的曲式科学。皮亚佐拉将成熟的曲式学用于探戈,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探戈音乐可以写得篇幅更大,容纳更多音乐语言,并能将各种音乐素材更有效更科学地组织起来,使得探戈音乐得到有系统的提炼,而立体化、体系化。例如,皮亚佐拉曾参考巴洛克组曲(Suite)的形式创作了探戈组曲,成功地展现了探戈从1900年发展到当代的四个典型历史时期的片段,将“组曲”这一曲式形态与探戈的内容结合得淋漓尽致。相似的还有《探戈
四季》等组曲,《手风琴协奏曲》、《最低音》、《大探戈》等独奏弦乐器作品等。这些作品,在引入古典音乐的正规曲式技法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古典音乐的复调技法。皮亚佐拉在布朗热麾下研习了四年的“四声部对位”技法,这为他将探戈从单纯的主调音乐拓展到立体式的复调音乐起了极大的作用。皮亚佐拉经常为探戈的室内乐作曲,娴熟的复调技法为此提供了可能。例如,皮亚佐拉在为探戈重奏而写作的《组曲》的Fugata乐章中,大胆地使用了“赋格”的复调形式,为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手风琴四个声部写作了一首工整典雅的形态标准的四声部赋格,而主题仍然是用的典型的探戈主题,将一个单纯的舞蹈性质的主题变得宏大、凝练而立体。
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配器。除了传统探戈音乐较多使用的手风琴等乐器之外,皮亚佐拉将独奏小提琴、独奏大提琴等明显带有古典音乐色彩的乐器引进了探戈世界。又将电吉他、木吉他、拨弦低音提琴等带有爵士风格的乐器引进探戈音乐,将原本较单纯的探戈音乐的配器,提升为多彩多样的配器。尤其是,皮亚佐拉在探戈室内乐重奏中贯彻古典重奏音乐的精神,赋予每个声部以同等的重要性,因此一些原本只担任低音、节奏任务的声部,也如同在古典音乐中那样,有机会演奏较高技巧性的段落。这就要求演奏皮亚佐拉音乐的低音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者必须具有传统探戈乐手所不需具备的独奏能力,实际上也提升了探戈音乐演奏的水准。
音乐风格
皮亚佐拉在探戈音乐里加入了古典音乐的严谨和爵士音乐的即兴等要素。其次,皮亚佐拉为了打破传统探戈音乐一成不变的旋律和不断重复的节奏,使自己的旋律更标新立异,节奏更加复杂,内容更加深刻,形式更加丰富,同时扩张了探戈音乐的表现幅度。例如,在节奏上,皮亚佐拉的作品重音的特点显得尤为突出。
它完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节中节拍的强弱位置,以前的强拍位置被弱化,而有的弱拍位置却被强化了,与其他声部的规则节奏形成特有的复合节奏。这样,在音响上产生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形成独特的曲风。又如,皮亚佐拉经常采用各种探戈作曲形式,包括传统、浪漫、歌曲、现代探戈等,除了探戈还加上华尔兹、米隆加舞曲等形式,皮亚佐拉更运用过古典音乐曲式,例如叙事曲、赋格、触技曲、奏鸣曲、咏叹调、浪漫曲、弥撒曲等等来表现探戈音乐的内容。例如,皮亚佐拉曾为已故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写过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大探戈》;为独奏班多纽手风琴和乐队写过《手风琴协奏曲》;为探戈乐队写过巴洛克组曲形式的《探戈组曲》等等,都是借用的古典音乐的框架表现探戈的内容。
皮亚佐拉很重视打击乐、低音提琴、钢琴等节奏组的使用,钢琴和低音提琴放在一起充当节奏骨架作用,或配合鼓强调一些节奏重音。在他的探戈室内乐中,钢琴则通常被用做和声乐器,演奏各种转位和弦,同时也可用作独奏乐器。
在和声上,皮亚佐拉也大胆创新,善于使用多重元素。例如,无调性因素的运用。以其本人的话而言:“……循着多重节奏,以及双和弦或三和弦的方式来创作,却不会逾越,因为我必须让“底下”的节奏部份具有摇摆的感觉。然后在“上面”装饰音符。”
皮亚佐拉经常为一些传统上不作为独奏乐器出现的乐器写作重要而精彩的独奏段落,比如低音提琴。在其探戈曲中,低音提琴经常脱离传统的节奏型的演奏,而临时演奏一段技艺高深的独奏段。
视频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Y3jeyEBB/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