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令晖诗《拟青青河畔草诗》

标签:
鲍令晖诗拟青青河畔草诗历史文化 |
分类: 诗词 |
拟青青河畔草诗 鲍令晖〔南北朝〕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译文
临窗的细竹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迎门有高大梧桐,绿荫笼罩。
一位年华正盛的深闺少妇,神情凄清地步上高台凭栏远眺。
她的贞操比那秋霜更加高洁,她的容颜比那春花更加艳丽。
她并非害怕离别,她是怨恨丈夫早年从军远戎而久久不归。
她弹琴只有那夜空中的明月在听,她画眉也只有春风在看。
注释
拟:效仿。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袅袅:随风摇摆的样子。
蔼蔼:茂盛的样子。
灼灼:鲜艳的样子。
泠泠(líng líng):轻盈的样子。
明志:高洁的志操。逸:超过。
艳:一作“掩”。春红:春花。
君:指丈夫。
鸣弦:弹琴,有向亲人诉述心声之意。
绀(gàn)黛:美女丹青色的秀眉。绀,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赏析
这首诗从主人公的居处环境写起,描写了思妇对久别丈夫的一片挚情和盼归的急切心理,把征人之妇内心隐微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反映出战乱年代广大征人之妇内心共有的痛苦和悲伤。全诗韵律优美,对仗工整,意境高古,风格清雅。
诗从描写居处环境起笔,在一片清雅幽静的氛围中,主人公步上高台,凭栏远眺。“泠泠”一词,既形容步履轻妙端庄,也形容神情凄清,让人看了可怜见见的。五、六句对这位女主人公作了进一步介绍,使人更加看清,这位女子是一位品貌俱佳的贤良淑女。诗的后几句,揭开了她踽踽登高、神情凄伤的内心帷幕:“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原来她是在思盼从军远戎的丈夫。这两句诗中,包含了女子的无限婉曲心事。这位女子深明大义,她并非怕离别,也并非反对丈夫从戎,她“恨”就恨在“早从戎”。这个“早”字含蕴丰富,既包含着对丈夫早年远出久久不归的怨恨,也流露出时光催人老、美人迟暮的悲哀。如此“灼灼”年华,竟寂寞空闺,她不能不触景伤怀、感慨系之。“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两句,曲尽闺妇千种情思,万般苦恼。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故这里有企盼丈夫归来之意。又“鸣弦”,又“绀黛”,显示出这位女子对久别丈夫的一片挚情和盼归的急切心理。不幸的是,此一时刻,听她“鸣弦”的,只有那“皎皎空中月一轮”;欣赏她“绀黛”的,只有那“吹我罗裳开”的春风。月圆人未圆,她不能不“惭”;春风有意人远别,她不能不“羞”。一“惭”一“羞”,道出了她的内心企望不能实现的深沉哀痛。结尾这两句语悲情苦,反映出战乱年代广大征人之妇内心共有的痛苦和悲伤。
前一篇:吴文英词《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后一篇:杜甫诗《归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