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巴洛克协奏曲主要贡献者踏足声乐与器乐两个领域进行创作,创作以《四季》为代表的大量器乐作品。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出生于威尼斯,父亲是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师。他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接受了神职教育。1703年被任命为神父。从1703年到1740年,他的音乐生涯集中在威尼斯的一家慈幼医院里,这个医院除了看护病人,还负责教育那些孤女和被遗弃的女孩。
音乐训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她们组成合唱队和乐队,经常在医院的小教堂举行音乐会。维瓦尔第负责教这些女孩子弦乐器井担任乐队指挥。
他的浑名是“红发神父”。除了在意大利赢得了大量听众和捐助,他也经常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
维瓦尔第和大部分巴洛克作曲家一样,为特定的演奏者和场合而写作音乐。他的作品包括了18世纪早期的大部分主要体裁。其中有歌剧、协奏曲、奏鸣曲、康塔塔、经文歌和清唱剧。不过,维瓦尔第最知名的作品还是他的器乐作品,特别是他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共有500多首,其中独奏协奏曲大约有350首,约三分之二是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其他则是为独奏的大管、双簧管、大提琴、长笛、竖笛、曼德林等乐器而作。
他有40多首协奏曲是为两个独奏乐器写的(大部分是两把小提琴),大约30首要求两个以上的独奏者,此外还有60首没有独奏的乐队协奏曲。
维瓦尔第是在托雷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协奏曲的。他对巴洛克协奏曲的风格与形式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强化、完善和扩展。
维瓦尔第的职责主要是教学、训练乐团表演与音乐创作,他很大一部分小提琴协奏曲和奏鸣曲便是为这个教养院而写的。维瓦尔第带领这些女孩表演的场所也非常特别。逢周末和法定假日时,演出会安排在教养院礼拜堂楼顶的长廊内,由铁窗隔开,不让路过的人看清楚她们的面貌。女孩们出色的表演让教养院声名远播,成为威尼斯当时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虽然维瓦尔第与琵耶塔教养院的工作关系经历过多次中断,却前后持续了三十几年,也算是相互成就。
名满欧洲
回顾十八世纪的音乐历史,维瓦尔第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维瓦尔第在世时,他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虽然作为一个古怪的小提琴家和古怪牧师的名声很大程度上盖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名声,即便到现在也是如此,但这依然不能改变维瓦尔第是巴洛克时期最多产、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维瓦尔第创作了500多首协奏曲,其中200多首是为小提琴而创作的,其次他为自己最喜欢的巴松管写了39部协奏曲,还有为曼陀铃、中提琴、大提琴和其他木管乐器创作的协奏曲。他的著名协奏曲大约有五分之一在他有生之年就得以出版。如果把科雷利(Corelli)称为“协奏曲之父”,那维瓦尔第绝对称得上是“协奏曲之王”。
不过,正是因为维瓦尔第在协奏曲方面的丰硕成果,他经常被认为是一名协奏曲作曲家,可事实上,他对多个音乐体裁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无论是声乐,像歌剧、康塔塔、清唱剧和经文歌,还是乐器奏鸣曲,维瓦尔第都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维瓦尔第认为协奏曲需要突出独奏家的价值,他希望协奏曲是为独奏家服务的,以显示独奏家的创作才华和演奏技巧。
由于维瓦尔第本身是一位小提琴家,他经常在协奏曲中担任主角,要么是指挥,要么是独奏者,作为一个喜欢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作曲家,维瓦尔第必然就成了“独奏协奏曲”最具热情的创作者。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小提琴协奏曲会成为维瓦尔第创作体裁的主流。
由于维瓦尔第希望作品能突出独奏者,于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规范了乐曲的结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利都奈罗(Ritornello)曲式。利都奈罗又称为回归曲式,在演奏过程中,乐队的齐奏和独奏家的演奏会交替进行。正是从这个时期起,协奏曲才开始有了它独立且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突出独奏者的价值,在音乐中呈现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
通过“独奏协奏曲”这样的音乐模式和体裁,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独奏家的天赋和才华,维瓦尔第的创作对突出独奏音乐家的价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维瓦尔第在巴洛克时期的整个器乐合奏领域具有独一无二意义的原因,他也因此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作曲家,比如巴赫和亨德尔等等。
1725年,维瓦尔第创作了套曲《和谐与创意的实验》,其中前四首就是广为人知的《四季》。他不仅为之冠以标题,而且为这四首作品写了十四行诗,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景色和情景,通过抽象的音乐来表达季节更替的变化,这在当时是一种突破。大家可以在欣赏乐曲“冬”的过程中感受一下音乐中蕴含的丰富灵巧的技术与和声。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p32747x3zb2.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