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The Blue
Danube)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圆舞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将该曲被作为保留曲目演出。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
圆舞曲(Waltz)又称华尔兹,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由于舞蹈时需
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
创作背景
1866年,奥地利在和普鲁士的战争中遭到惨败,整个国家的人们陷于沉闷、悲观、失望的情绪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激励民众,维也纳合唱会指挥赫贝克,邀请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终于要在维也纳首演了!但是,当时的维也纳正处于普鲁士的围攻之下,首演因此失败了。然而,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直没忘记自己的重任,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在离自己住处不远的多瑙河边散步,走着走着,他突发灵感,要将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于是把五线谱写在了自己衬衣的衣袖上。
回到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换下了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衬衣上的五线谱,高兴极了,她知道丈夫心头的难题解决了。于是,她小心地把这件衬衣收好,放在了一边。几分钟以后,她正想和丈夫分享快乐,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了!
原来,她刚离开,洗衣妇就把那件衬衣连同其他的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哎呀!洗衣妇住在哪里她一点也不知道。于是,她坐着车子到处找。找啊,找啊,心里失落极了,好像掉进了无边的阴雨天一样。她坐在一个酒店门前绝望得要哭了,忽然出现了一位像太阳一样老奶奶,她把她领到了洗衣妇的小屋。她猛地冲进去,一把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衬衣。好险!洗衣妇正要把那件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呢。
这就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后,它还被称为“谱写在衣袖上的名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首旋律欢快的交响乐曲,是按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渗透了维也纳人民热爱故乡的深情厚意。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作品以一种纯写景的手法,如同施特劳斯大多数作品的风格一样,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较长,再现了圆舞曲中的主要主题,使乐曲更为鲜明、生动、圆满。整首乐曲给人以豪华壮丽、清澈典雅,无处不美的感觉。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使用的乐器上,仍有多彩的变化。
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的处理,更突显了施特劳斯的高超技巧。
约翰·施特劳斯(全名: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英文:Johann Strauss Jr.
德语:Johann Baptist
Strauß,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
约翰·施特劳斯,通常被称为约翰施特劳斯二世,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的父亲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他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音乐王朝,创作了华尔兹、伽洛普斯、波尔卡和四重奏,出版了250多部作品。老约翰去世之后,施特劳斯三兄弟建立了以自己家族命名的管弦乐团,且他们的后人也继承了这个家族的音乐传统。小约翰接着写了5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150首是华尔兹,他超越了父亲的生产力和声望。诸如《蓝色多瑙河》等作品帮助施特劳斯确立了“华尔兹王”的地位,并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于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去世。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小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视频网址:https://tv.cctv.com/2024/02/21/VIDEfy9tBJa9gZ6EU9v0y0KA240221.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