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天祥诗《端午即事》

(2024-05-15 15:04:30)
标签:

文天祥诗

端午即事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文天祥诗《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

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注释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赏析

       开头两句应题而来,点明端午佳节的民间习俗之一——赠艾、悬艾。一枝艾草给诗人的艰苦生活带来了一些快乐的节日气氛,但同时又让他感到了加倍的孤独。三、四两句紧接着叙写诗人当时的孤独处境。“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由于国难当头,颠沛辗转,老朋友不能会面,新知音尚在万里之外,自己的一举一动难以为人所知,因此才遭到谣言的中伤,并为某些人所相信,致使自己的凛凛情操蒙受玷污。这两句语含悲怆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有申诉,也有艾怨。

       五、六两句笔锋一转,“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是诗人向普天下的人表明心志。他要一如既往地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哪怕是处境艰危,鬓发斑白,容颜日改,也要始终不渝,坚定不移。陈词慷慨,字字铿锵,如同人生宣言,惊心动魄。结尾两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前一句“我欲从灵均”,是就“丹心照夙昔”作补充,进一步说明自己要以屈原为楷模,坚持深固难徙、独立不迁的操守,纵然是以身殉国也在所不辞。后一句“三湘隔辽海”则表明诗人欲从屈原以死明志而暂不能从的矛盾心理。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一、自己蒙受的诬陷尚未彻底昭雪,如即从屈原,则可能有死得不明不白的后果;二、不即从屈原是“将以有为也”。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率众东山再起,重造大宋王朝,因此他面对绝境时最终选择了与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执着人生、执着现实的精神的可贵。

       这首诗中的情绪很复杂,有一丝节日的欢愉,有对故人的怀念,有万里一身的孤独,也有老去的沧桑。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耿耿爱国之情。全诗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创作背景

  公元1276年(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而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简析

 《端午即事》是一首五言古诗,正值端午佳节,诗人却因朋友都不在身边而愈发感到孤独。他满怀炽热的报国之心,却遭人诬陷;本想以死明志,但为了使南宋王朝东山再起,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不一样的道路,体现出其忠于朝廷、秉持忠义的执着精神。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情真意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