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岑参诗《题山寺僧房》

(2024-05-03 06:13:39)
标签:

岑参诗

题山寺僧房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题山寺僧房》    岑参

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

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

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

高僧暝不见,月出但闻钟。

注释

1.野炉:山寺门外摆放的石香炉。爇(ruò):燃烧,焚烧。

2.碓(duì):舂米谷的设备,这里指水碓,以山水为动力。舂(chng):以杵臼槌捣去米谷的皮壳。

3.翻:副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误:错误之处。

4.慵:懒散。

5.暝:夜晚,晚上。

白话译文

窗前摇曳着树木的影子,远处山峦的峰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投射在墙上。

微风中香炉的火焰燃烧得正旺,山间的水磨在流水的冲击下舂着稻谷。

勤奋学习反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当官了却发现想要懒散厌倦。

高僧早已消失在暮色苍茫之中,月亮出来只听见寺里传来的阵阵钟声。

创作背景

       至德二年(757),岑参自边地东归,诣凤翔肃宗行在所,经杜甫等人的推荐,授右拾遗。以其正直敢言,为权贵所忌,三月,转起居舍人,四月,出任虢州长史。不管官的品级高低,离开中央对岑参来说,总是仕途的不顺。岑参二十岁时,“献书阙下”,但是结果是“金尽裘敝,蹇而无成”(《感旧赋》)。其后交结的多是僧人、隐士,难免沾染佛家避世的思想。这首五言律诗即是岑参作于虢州(今河南灵宝)。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处山寺僧房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清修生活、自然景色和宁静时光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山寺僧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蕴含了一些对人生、修行和官场的思考。

赏析:

       揣摩诗意,全诗当是写傍晚到月出这一时段。此诗前三联对仗。首联扣题写“山寺”。“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一联的中心词是个“影”字,从“摇”字里还会感到“风”的存在,可见山寺处在密林中。“一峰”写山,但是这“山”,却是通过“墙阴”的影子反映出来的。此时夕阳西下,万山金色,只有一峰,影过寺墙,是那样的悠长。诗用曲笔,十分巧妙。

       颔联中“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风(来)野炉自燕,水(落)山碓能春”,这里省略了动词,要靠读者意合。上句承接“窗影摇群木”,对句承接“墙阴载一峰”,使其意脉不断。“山碓水能舂”一句在今天看来有些质木,但在当时“水碓”是一种先进的机械,作者将其入诗,足以说明其诗作的鲜活。

       颈联转折,扣题写“僧房”。这里作者“勤学”的应是佛理,认为出山做官就是“误”。“为官”要想“好”,就要“慵”。这两句都是作者的愤慨语,是远宦虢州的牢骚。要真像他说的这两句,岑参的官帽,早就以“不作为”拿掉了。事实证明,岑参在以后的宦海生涯里。并没有“慵”。

       尾联表层意思是说,到天黑了,月亮出来了,要等待的“高僧”还是没有回来,只好下山。在下山的路上,却听到了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要等待高僧,无非是请教佛理。其实,在没有请教之前,作者已经“勤学翻知误”了,见不见“高僧”倒不重要。这一联作者的用意,是突出山间的空旷和山寺的宁静。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