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蜀中离席
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释
杜工部:即杜甫。杜甫在成都附严武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后世因此称“杜工部”。离席:饯别的宴会。
离群:《礼记·檀弓》:“吾离群索居,亦已久矣。”谓与亲朋故旧分别。
世路:世上道路。干戈:指兵器。这里指战争。
雪岭:即雪山,在今四川西部,唐代为吐蕃和汉族的杂居处,也为唐王朝与吐蕃及南山党项争夺的地区。天外使:谓派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使者。《旧唐书·吐番传》载,唐宝应二年(763)三月,派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李之芳、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崔伦出使吐番,而被扣留。“未归天外使”大约即指此事。天外,形容极远之处。
松州:唐代州名,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唐太宗李世民内属,置松州都督府,为唐朝与吐番和南山党项人争夺的地区。殿前军:原指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唐中叶以后,各地将领欲得优厚给养,亦奏请属神策军,称神策行营。
延:邀请,这里指劝饮。
晴云杂雨云:晴雨不定,隐喻边境局势不稳。
美酒成都:即“成都美酒”的倒词,成都古来即产美酒,故云。送老:度过晚年。
当垆:古代酒店筑土台以安放酒瓮,称“垆”。卖酒的人坐在坊旁,叫“当垆”。卓文君:汉司马相如之妻,才貌出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相如未发迹之前,家贫如洗,相如尽卖车骑,买一酒肆卖酒,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于市中。这里借卓文君指美女。
白话译文
人生的路上,哪有不分别的时候?战乱时,尤其要珍惜短暂的聚会。
朝廷派往雪山藏地的使臣尚未归来,松州至今还驻守着皇帝的军队。
醉酒的人反倒一直在劝清醒着的客人,像是江上,轻盈的云朵和厚沉的积雨云混在一起。
成都的美酒足以让人在此终老一生,何况还有才女卓文君在那里当垆沽酒。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中六年(852)。大中五年(851)冬,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任节度判官,被派往西川推狱,次年春,事毕回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东川节度使驻地)。此诗为临行前在钱别的宴席上所作。李商隐写此诗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朝廷派军队镇压,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很紧张。此与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徐知道作乱、吐蕃侵扰、安史之乱还未平息的情况正相似。所以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当时之事和席上之感,但它不仅风格上模拟杜甫,而且口吻也像杜甫,就好像是代杜甫所作一样,所以题作《杜工部蜀中离席》。
赏析
有的学者强调,这首诗不是拟杜之作,因为诗题无“拟”字,杜甫也没有作过蜀中离席;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拟杜的(尽管没有“拟”字),李商隐诗集中有例可据(如《韩翃舍人即事》),有的学者则指出这是代杜甫来写杜甫时事。我认为,这些说法都还不很全面,不很透辟。统观诗的命题、叙事与立意,可以说它属于“比”体:以杜甫时事比作者时事,以杜甫比作者自己,以杜甫之遭际情怀比作者自己的遭际情怀,两个时期(前后相去一个世纪),两位诗人,是合二而一的。有了这个基本出发点,全诗乃可通解而无滞碍之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人生在世,离别本是常事,但是当战乱纷繁、安危莫测之际,即使是暂时的分手也使人惋惜。用反诘句提起,从一般的生活经验归结到当前的情景,点出“离席”。这一联除了前人已经指出的大开大合,起得矫健有力的特点外,还应进一步体会其中深沉郁结的感情。杜甫飘泊西南,辗转成都、梓州、阆州等地,曾发出过多少世路艰难的悲慨。如《九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李商隐此时也正往来于成都与梓州之间。相同的时势,相同的处境地位(杜是节度参谋,有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衔;李是节度判官,有一个“检校工部郎中”的虚衔),相同的心绪(满腔的政治热情无人理会),“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使得相距一百年的两位诗人互为“知音”,融为一体了,使得“世路干戈惜暂分”的人生经验与叹息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更深沉更厚重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唐王朝的内忧外患和杜甫及作者亲历亲闻的战乱,是“世路干戈”的具体而形象的印证。大中五年,刚刚归降唐王朝的吐蕃宰相因要求为河渭节度使,朝廷不许,又欲兴起战乱,再度成为朝廷的边患。大中六年,刚刚被征讨的党项又扰乱边境。诗人并未将这种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屯驻大军,也足以想见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上句的“醉客”“醒客”,不能过于拘泥,界线分得太清。如果像有些解释那样,醉客是浑浑噩噩的送行者,醒客是作者自己,如果此句真是具有“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寓意,那么开头就不必说“惜暂分”了,全诗的意脉岂不都支离混沌了。其实,在饯行的筵席上,醉客不见得头脑昏昏,醒客也不一定一直清醒。或者同一个人,也可能时而大醉,时而清醒。甚至除了醉客延请醒客而外,还有自以为尚醒者延请人以为已醉者的情景。总之,他们都是明白人,都是充满了忧患意识的人,所谓醉和醒,是他们的内心矛盾冲突的形象化的描写。作者在《夜饮》中说:“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写的也是一种醉与醒都无法摆脱的痛苦。下句的“晴云”、“雨云”,既是实景,又是象喻。送者和行者在饯别之际自然都关心天气。天气是欲晴欲雨。变化难定。那么时局和心绪,它们已经由“晴云杂雨云”表现出来了。这两句诗的造句艺术也有其特点。李商隐有《当句有对》七律一首,“当句对”包括“复叠”(指复辞与叠字)一节所概括的“复辞”一格,如“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乾”。其他如“昨夜垦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无题》),“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等等。客、云二字在相同的位置重叠,造成音韵节律的回环振荡,抒情的一唱三叹。它是顿挫的,但不涩滞;它是流走的,但不滑易。这种句法也是商隐着意学习杜甫并有所发展的。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圹仍是卓文君。”这两句诗用典不拘泥于史实的细节,只取前代大文豪的沉沦来重申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义蕴。所以不当理解为单承上联“醉客”而发,更非讥刺之笔。这是古人常用的表达悲慨的手法。它是包涵了前辈和今贤、座中醉客与醒客的共同悲愤的。杜甫诗云:“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草堂即事》)“狂歌过于胜,得醉即为家。”(《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辞异而意同。至于说到文君当垆,不见得一提到美人,意思就浅了,要看全篇的意思如何,感情如何。辛弃疾《水龙吟》结语云:“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翠袖红巾,写出一股豪气,一种悲凉。比起辛词来,李诗豪气虽然不足,悲凉仍可感人,与全篇的情调是和谐的。
此诗采用直赋其事的手法,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也苍劲雄迈,顿挫有致,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诗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与杜甫晚年许多感慨身世时局的沉郁浑厚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引《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认为“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等句,“虽老杜无以过也”。这首诗的特点,不单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学杜或拟杜,而在于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作为出发点,写出了相隔一百年的两个时期两位诗人的众多的惊人的相似乃至相同之处,能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动人心弦,促人反思,而其表达方式与艺术魅力又足以使读者去追踪这个未曾明言的题旨。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