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之涣七言绝句《九日送别》

(2024-03-06 05:38:27)
标签:

王之涣七言绝句

九日送别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九日送别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

1.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因九是阳数,故也称“重阳节”,古代此日有登高、插茱萸(避邪)、饮菊花酒的习俗。

2.蓟(jì)庭:蓟地的庭院。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萧瑟(sè):形容寂寞、凄凉。故人:老友,旧交。

3.登高:登山。送归:送朋友归去。

4.菊酒:以菊的花、茎、叶加米酿造的酒,九月九日熟成而饮,名为“菊花酒”。

5.断蓬:断梗飞蓬,喻漂泊无定。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干枯,风吹折断而飞。

白话译文

蓟地的庭院一派凄凉景象,熟人故交也稀少,应该到哪里去登高望远并且送熟人故交归去?

今日是重阳节,暂时还能同饮香醇的菊花酒,明日就要像断梗的飞蓬一样分别而各自漂泊了。

创作背景

       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今河北省中部),属蓟州辖境。此诗当为诗人任守期间与友人于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时的赠别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此诗首句点明登高送别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何处登高”再度设问,实际是将无处登高的凄凉之感强化而托出。故人稀少而总还有知己聚饮,可如今又将送之归去,凄然的设问与凄惋的送别相连,更是悲上加悲。“何处登高”这平实问语,似不干“景语”或“情语”,却将“景语”和“情语”融为一体。接着又由此时此地的感慨推向未来命运的遐思——今日把酒共饮,明朝天各一方,不知飘泊至“何处”,而命运怕只能如断草飞蓬。在全诗“萧瑟”的意境、凄凉的氛围、“菊酒”与“断莲”的比喻象征和特定的民俗背景中,“何处登高”一句无疑之自问,可谓言近而旨远,语平而情深,有着不容忽视的丰富内涵。

       全诗抓住时令特点,表现送别者与被送者双方“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凄心情。重阳节本是朋友相聚登高山饮菊酒、秋高气爽、开阔胸怀的欢畅节日,但诗人与友人,都因故人稀少、登高无处,节日里反而分别,萧瑟之感愈显浓重。重阳日本应与朋友同饮芳香的菊花酒,共享节日之乐,但今日聚饮芳菊酒,却是为明天作断莲飞,应季节时令的欢会,变成凄苦之情,凄苦之情也更浓重。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五世祖徙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始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诬告,于是拂衣去官,优游山水,流寓黄河南北。晚年任文安郡文安县尉。性格豪放倜傥,慷慨任侠,常击剑悲歌。《全唐诗》录存其绝句六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