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殊诗《破阵子·春景》

(2024-02-10 14:54:46)
标签:

晏殊诗

破阵子·春景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释 

新社:指春社,在立春后,清明前。

“梨花”句:梨花在清明节前后开放。宋文同《北园梨花》诗:“寒食北园春已深,梨花满枝雪围遍。”寒食节,在清明前。

“池上”句:唐李世民《首春》:“绿沼翠新苔。”

黄鹂:即黄莺,古名仓庚。《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仓庚鸣”。

日长:指春天昼长。

巧笑:美好的笑。《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文‘

  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柳絮也随风轻轻地飞舞着。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她笑得如花般灿烂。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鉴赏 

       宋人黄昇《花庵词选》题本词作“春景”。本词以轻快的笔调描绘清明节前后迷人的风光景致和乡村姑娘踏青斗草时的欢乐心情。既是一幅清新明快的风景画,也是一幅颇具乡土气息的风俗画。

       上阕写自然风光,通过“燕子”“黄鹂”“梨花”“碧苔”“飞絮”等仲春时节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再现一幅春光明媚、生意盎然的仲春园林花鸟图。起句由写燕子、梨花捎带出新社、清明节日,用笔新巧灵动。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好的时节,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古人尤重春社。每逢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相传燕子于春天的社日北来,秋天的社日南归,所以又称燕子为社燕。新燕呢喃,梨花如雪,情景美好,气氛热烈,也为下阕即将出场的人物的那种愉快的精神状态作了铺垫。“池上”两句写池上新苔和黄鹂新声,都是仲春季节典型的物候。“碧苔三四点”与“黄鹂一两声”,“碧”对“黄”,“三四”对“一两”,色彩数字相对,俱工整之极。“叶底黄鹂”,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渲染出了一片幽静宁谧气氛。“日长飞絮轻”,晴空中飞絮蒙蒙,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特征。宋朱淑真《清昼》诗云:“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正因为“困人天气日初长”,所以人们要走出户外,去踏青、结社,参加各种活动。这也为后面描写人物风情作了铺垫。此阕主要描写景物,整个画面显得浓淡适度,动静有致,清新自然。

       下阕叙述了东村姑娘和她的女伴们在田间小路上相逢,尽情嬉戏玩乐的场面。因为时值社日,“问知社日停针线”(周邦彦《秋蕊香》),闺中少女正好可以借此良机去休息一下。她们呼姊唤妹,走出户外,走向田野,尽情游玩。此阕作者撷取了一个生活片断,捕捉了她们活动的微妙瞬间,用两个“笑”字展露了她们斗草前后的心理活动。“巧笑”如已闻其声,已见其容;“笑从双脸生”的得意会心之容,如在目前。东邻女伴之笑,笑的是采桑径巧遇,笑斗草有伴。主人公之笑,则是斗草胜利之笑,自我会心之笑,回味无穷之笑。斗草,即“斗百草”,是古代女子玩的一种游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宋人多于春间斗草。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云:“二月朔,谓之中和节……禁中宫女,以百草斗戏。”她们以草相赛,或互对花草名,如狗耳草对鸡冠花;或比赛谁采的草品种多、韧性强等。这种游戏也反映了少女身上的青春活力,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诚如胡云翼《宋词选》所云:“采桑少女斗草的兴高采烈和她天真无邪的笑声,划破了寂静的春天田野,格外使人感到生活的温馨和丽趣。”

       如果说上阕描写春景是泛写的话,那么下阕写人物就是特写了。写春景由虚入实,花鸟相间,有声有色;写人物从中景、近景到特写,层次分明。下阕的“春梦”“斗草”与上阕的“新社”“清明”紧紧照应,浑然一体。

       写惯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和感情的晏殊,能将审美的目光投向荒郊原野,描绘鲜活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着实在《珠玉词》中显得很别致。全篇纯用白描,不借典故,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明朗活泼,形象鲜明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使人感受到极为充沛的青春欢乐气息。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路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 [59]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55]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55-56]晏殊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 [35]。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55]。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