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游诗《除夜雪》

(2024-02-08 15:34:31)
标签:

陆游诗

除夜雪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陆游诗《除夜雪》


除夜雪     陆游

只怪重衾不御寒,起看急雪玉花乾。

迟明欲谒虚皇殿,厩马蒙毡立夜阑。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注释

嘉:好。
  
瑞:指瑞雪。

天教:天赐。

岁除:即除夕。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难得没有什么家国情怀,就是最平易近人的写景写事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在除夕之夜的美好愿景。除夜,诗人自注为戊申元日,卯初立春。凌晨一两点钟时雪花随风飞舞而下,预兆丰年的瑞雪紧跟除夕的脚步而来。盛屠苏的酒杯子还没有拿起来,我已在灯下写起了对联画起了门神。这首《除夜雪》描写了作者在瑞雪纷飞的除夕之夜为迎新年做准备的事。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传统习俗叫做守岁。也就是这一天晚上大家通宵熬夜,来庆祝跨年。那么这样的风俗究竟是怎样来的呢?至少是在西晋,就有文字表达这样的风俗。晋周处的风土记里“致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其实这是古老的庆年仪式,应该起源于更早,出于对诸神的敬畏,用诚意来表达辞旧迎新。

       春节往往热闹而忙碌,在各种忙碌中完成各种仪式和琐碎。许多人家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半夜,就要将旧的对联换下,张贴新的对联。最好是在新旧时间交替的时候。这牵扯到对联的最初的含义。

       桃符:指春联,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后演变为春联。

       最初的对联,并非是纸张上写的字,而是在家家门口,用桃木做的牌子。因为桃木在古代的宗教中,有着驱除鬼神,辟邪除病的作用。如果经过了巫师道士的加持,那么就会更加的灵验。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推广,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在过年的时候,张贴这一种有宗教意义的纸,代替桃木。随着知识阶层的扩大,文人用另外一种方式,代替桃符,所谓心诚则灵,就流行了用诗句代替桃符,看起来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意义,又显得美观吉利。

       宋代最吉利的春联,当然是在除夕夜里写,然后张贴在门上,等待新年的第一缕天光和阳光照在它的上面,吸足阳气,如桃符保佑家宅。所以王安石才有“千家万户瞳瞳日,又把新桃换旧符” 。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诗的开篇写景,晚上四更天的时候,北风呼啸,大雪随风而来,而时间节点,正是除夕当日,新一年的开始。它是第一场春雪,送走过去的一年,真是天降的祥瑞。

       后面两句,写的便是人和事,因为前面的雪导致了人有了后面的行为,前后内容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场风雪给了陆游灵感,就着书桌上剩下的半盏屠苏酒,提笔用自己最为得意的小草字体来写下新年的祝福和愿望。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这样的大雪天,按道理是要先喝口酒,暖暖胃。而且酒也准备好了,还有一个细节,陆游没有喝。这是为什么呢?实际写春联,是替代了古代的巫师,向上天祈福,表达最诚挚的心情,所以喝酒都被认为是对诸神的不敬,要以最柔软、最洁净的状态写春联。这是一种心灵的仪式感。

       在明丽温暖的灯火下,感知交年的静静喜悦,窗外温柔的春雪,好一个良辰美景正当时。于是陆游开始写对联。那每一笔每一画都是那么的郑重,又是那么带着喜悦。这个小草,是指的心灵的愉悦,也是指的下笔的流畅,所谓气韵生动。既非狂草那样的过分表达宣泄,也并非楷书那样的刻板,这是天人愉悦交汇的一刻。

       陆游之所以如此的高兴,或许是因为,在他的思维概念之中,下雪后的丰年,不仅仅是指的农业的收获,更是一年的好兆头,除夕之计,天将瑞雪,在陆游看来,更是预示着国家的兴旺。于是开开心心的半夜起床来写桃符,写下自己的愿景。

       岁月静好,典雅生动。正是这样的完美,只可遇不可求,是人人都愿望的岁月静好,与细节中享受过年带给心灵的愉悦,它成为许多不安稳着的仿佛触手可及的梦,那灯火,那宁静,那温馨那自在,触动着所有人未足的生活愿望,让人向往,让人回味。

创作背景

       陆游在这首诗中写下除夕之夜的雪景,还有自己对于新年的期盼,虽然诗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依旧还是很孤独,内心还是很悲痛,但毕竟是又过了一年,新的一年又马上要来到了,于是他在这首诗中也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而这种愿望,那就是希望可以收复北方的失地,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