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
拜年时,不求见面,仅仅通过“投谒”的方式,家中拜年的帖子,从早晨就开始陆续收到,塞满了敝庐。
“我”也只能随着他人投帖子来拜年,世人认为这样更简易,但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礼节。
注释
谒:名帖。
敝: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赏析
这是明代诗人文征明的一首拜年诗。
今天是大年初二,我们一起来品读文征明的《拜年》“拜年”,是过年最重要、最热烈、最繁琐的一项活动。拜年方式也随着朝代更迭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句“不求见面惟通谒”,交代了明代拜年方式——“投谒”。其特点就是“不求见面”,只管“通报”。
二句“名纸朝来满敝庐”中的一个“满”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投谒”方式的不满与无奈。文征明是著名书法家,渴望得到他墨宝的人实在太多了。他的这个年,恐怕要在板凳上度过了。
三句“我亦随人投数纸”,是说心中的无奈。诗人不得不拿起笔一一回帖。实际上,凡事都要讲个度啊,对于“投谒”人而言,只是为了省事,却无形给他人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后来“投谒”这种方式,名存实亡。
末句“世情嫌简不嫌虚”,点出“埋怨”。“简”,是诗人所向往;“虚”,是诗人所厌恶。但人们却不懂得“简”的道理,一味追求“虚”,这就是本末倒置。
拜年贵“简”,感情贵“真”。这才是诗人所提倡的拜年方式。最后,在这里给大家拜个年,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真情满满的新年。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名璧,字徵明,更字徵仲,号衡山,自号衡山居士,人称“文待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
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事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人。少时即负盛名。正德末年(1511年),被巡抚李充嗣向朝廷举荐,便任命其为翰林院待诏。世宗即位,文徽明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并担任经筵讲官。嘉靖元年(1522年),得苏州巡抚李充嗣推荐,次年赴京,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4年后辞官南归,筑玉磬山房,家居以翰墨自娱,潜心书画30余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去世,时年九十岁。
文徵明在世时收藏过不少赝品,他收藏过的“绢本”《小草千字文》是伪作,曾被文徵明等人指鹿为马,颠倒真伪。“绢本”的小草伪作大约写于元末明初之间,被文徵明等人误认为“怀素真迹”误导世人数百年。从这件“绢本”小草伪作中可以证实文徵明的鉴定水平并不高。
他的花鸟画,其题材和表现技法属于文人写意画的范畴。朱竹、菊花、兰花、水仙和古木竹石为其花鸟画主题。他重视用笔墨表现出花卉的美和特征,技法的变化都与对象特征紧密结合。山水画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面,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风格也多样。代表作有《昭君图》《采桑图》《绝壑鸣琴图》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