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适七言绝句《除夜作》

(2024-01-19 05:55:40)
标签:

高适七言绝句

除夜作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高适七言绝句《除夜作》


    《除夜作》是唐代高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凄冷孤寂的意境。次句转入自身直白凄然的内心世界。三句写乡思。末句“明朝又一年”点“除夜”之题,乡思之中更增岁月流逝、人生苦短之叹。高适诗风浑厚雄放,这首《除夜作》却平易自然,全诗没有一句华丽辞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的满腔真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自指,因身在客中。

凄然:凄悲、凄怆貌。

霜鬓:两鬓的白发。霜,一作“愁”。

白话译文

面对旅馆的寒灯我独自不眠,旅居异地心情为何转为凄然?

故乡亲人正思念千里外的我,明朝两鬓增添白发又是一年。

创作背景

       天宝九载(750年),高适四十六岁,刚刚考中进士不久,在封丘县尉的任上,年底到荒寒的蓟北送兵,除夕之夜于旅馆中作此诗。

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那更叫人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

    “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究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读完一二句后,似乎感觉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添新的白发。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岁家贫,客游梁宋,混迹渔樵之间,落魄失意,后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几年后,入河西节度幕,为哥舒翰掌书记。安史乱起,拜左拾遗,迁谏议大夫,出为淮南节度使。历官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人务功名,尚节义,顾以安边自任。其诗雄健苍凉,气骨凛然。其边塞诗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有《高常侍集》十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