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作
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尚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骛。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注释
1. 弊:破。
2. 惟:发语词。尚:崇尚。恬素:恬淡素朴的生活。
3.
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三径:原指庭园中的小路,引申为隐士居住之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文选》李善注:“《三辅决录》曰:‘蒋诩字元卿,舍中竹下开三径,唯求仲、羊仲从之,皆挫廉逃名不出”。
4. 植:种植。果:果木。盈:满。
5. 粤:通“曰”,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任推迁:任凭世事推移变迁。
6. 遇:得到君王的赏识。
7. 书剑: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
8. 丘园:丘墟园圃,指田园。
9. 兴:起来。
10. 鸿鹄:鸟名,即天鹅,善高飞。
11. 鹜:野鸭子。《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12.
金马门:汉代宫门,《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汉武帝时,曾命学士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等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
13.
劳歌:劳作之歌。《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发迹前,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砍柴为生。常担着柴边走边诵读诗书,妻子屡次阻止他在道中讴歌,他却越发大唱起来。这里孟浩然以朱买臣未遇自喻。
14. 乡曲:乡里,即所居之乡,因僻处一隅,故称“乡曲”。
15. 朝端:朝堂之上。乏:缺少。
16.
“谁能”二句:《汉书•扬雄传》“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诏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孟浩然以扬雄自比,希望能有人向君王荐举自己。
白话译文
陋居远离尘世的喧闹,先辈生活得淡泊素朴。选择邻居靠近高贤,种植着上千株果树。到了我却任凭时光推迁,年已三十还没有被知遇。学书学剑都已为时太晚,在田园把岁月白白耽误。清早起来独自多有感怀,白天坐着常常少能解悟。羡慕冲天而飞的鸿鹄,羞当鸡鸭只知争食物。对着金马门望穿双眼,唱着劳作歌走在采樵路。穷乡僻壤没有知己,朝廷重臣中无亲无故。谁能替才比扬雄的人,推荐上一篇《甘泉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时诗人30岁左右,隐居裹阳涧南园田园所作。虽命题为《田园作》,其实并不完全是反映田园生活的。
赏析
这首诗叹息怀才不遇,无人引荐,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首四句写隐居田园的恬淡美好。“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自己家园的房屋虽然破旧,但远隔尘世,是祖先赖以过恬静、朴素生活的所在。这是介绍自己家室居住的条件。“弊庐”用陶渊明《移居》“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意,言其破旧不堪,说明自己居室条件的简陋。
“尘喧”指尘世的喧嚷,与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所说“尘网”及《饮酒〉中所说“车马喧”同义,用一“隔”字将“弊庐”与“尘喧”联系起来,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高洁情怀。正因为家居简陋,远离尘世,所以诗人自祖辈以来就一直在这里过着恬静素朴的田园生活。
“恬素”既指恬静素朴的物质生活,更指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而这又是由祖辈流传培育起来,如今又由诗人继承发扬下去的,可见其渊源有自,历史长久,并非自今日始。着一“养”字,与“隔”字相映,深刻而具体地描写了家居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状况。“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接着写家室周围清幽宁静、高雅美好的自然环境。
据《文选》李善注引《三辅决铩》载:西汉末年蒋诩隐居后,于舍中竹下开三径,只与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又《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载:吴丹阳太守李衡在故乡龙阳县龙洲上“种甘橘千株”,临死时对儿子称这是可养家的“千头木奴”。这里诗人连用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与高人隐士结友为邻,不与凡夫俗子交往;有大自然赐予的众多果树可养家活口,不必为生计而疲于奔波。进一步写出家园环境的消幽宁静,衬托出自己情怀的高雅美好。那来往高人雅士的竹下小径,那象征君子风范的众多甘橘,也就是陶渊明所赞美的“三径就荒,松橘犹存”的桃源境界;也就是屈原所称颂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行比伯夷,置以为象”的寓托自已高洁志向的橘树精神。
起首四句,生动具体地勾划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抒写出自己高尚的情操,暗示出自己远大的志向,似淡实浓,为下文转入写自己的志向作了很好的铺垫。田园生活是“恬素”美好的,家居环境也是清幽宁静的,然而“俱怀鸿鹄志”、“忠于事明主”的诗人,此时却“未能忘魏阙”、“魏阙心常在”,身在田园,心在朝廷,还是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的。“粤余任推迁,
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空暮”,笔锋陡然一转,由“恬素”的田园生活跃向内心世界的抒发,奏响了怀才不遇而渴望展示雄才的悲壮之音。已到而立之年的诗人却毫无所成,从小读书习剑,本拟报效国家,现在为时将晚,只好虚度日月,空老家园,感到莫名的悲哀。
“任推迁”表明时间逝去的迅速与无情,“犹未遇”抒写怀才不遇的惋惜与感叹,“时将晚”与“日空暮”,对举,深刻地揭示了诗人不甘虚度光阴而欲入仕却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的痛苦与矛盾。正因为这样,诗人早起晚坐,常常心事重重,难以排解。抬头仰望,他羡慕那冲天高飞的鸿鹄;低首俯视,他鄙弃那争食逐利的鸡鹜。鸿鹄喻志向远大之人,鸡鹜比凡俗平庸之辈。两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将诗人胸怀大志而羞与世俗争利的
高尚情操具体明白地抒写了出来。然而“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入仕作官,为国出力,实现理想的希望渺茫难期,只好隐居乡里,采樵度日了。
“望断”二字十分传神,将诗人那急欲入仕的迫切心情活脱脱地抒写了出来,跃然纸上,如现目前。唱着劳动之歌,往来于樵采之路,与“望断”的迫切心情强烈对比,
其失意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内心痛苦亦活画了出来,鲜明生动。但诗人并不想老于田园,无所作为,所以最后四句再次强烈地表示了自己希望入仕的迫切愿望:身处穷乡僻野,没有作官的知已朋友,朝廷之上又缺乏有力的亲朋故旧,没有人像当年爱惜扬雄那样,在君王面前替他推荐《甘泉赋》。这里诗人以扬雄自况,也希望走以辞赋干谒人主进入仕途的道路,因而慨叹无人推荐他入朝,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其迫切求仕的欲望与怀才不遇的惆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深沉的呼喊和痛苦的哀叹,回肠荡气,十分感人。
这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显示了孟浩然诗歌平易、朴实而清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诗歌只是写家居田园,慨叹无人引荐,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思想内容并不算深厚丰富。但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写却细致入微,亲切真实;由田园生活的“恬素”高雅,到内心世界的矛盾不安,从功名事业的早晚萦怀到对希求引荐的迫切愿望,层递自然,意境浑厚。全诗虽多处用典,但自然妥贴,十分巧妙;两处比喻的应用,抒写情怀,生动形象;“书剑时将晚”以下十句采用对偶句式,具有音韵和谐之美。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