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唐]马戴
金甲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砍胡兵缺宝刀。
注释
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
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斫zhuó:砍。
胡兵:匈奴士兵。
缺:残破。使有缺口。
译文
将士们穿好战袍,系上金腰带。
骑上战马,迎着风雪经过临洮。
狂风怒吼,军旗半卷,战士们准备今夜偷袭敌人营帐。
大刀向敌兵头上砍去,一阵乱杀乱砍之后,猛然发现宝刀缺了刃口。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成功地运用了间接描写的艺术手法。诗人对这位边将的形象,从装束上写,从坐骑写,从气氛烘托中写,从手中武器上去写,总之都属于间接描写。而边将的正面形象究属怎样?多高多低?是胖是瘦?是黑是白?诗人没有一笔涉及。然而其中自有妙处。妙就妙在它给读者的艺术想像力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调动起读者的形象记忆与情绪记忆,以“再创造”的能动性去开掘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它是既符合创造规律,也符合欣赏情趣的。
马戴(约799年-约869年),
[1]字虞臣,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中国唐代诗人。
马戴举进士屡不第,曾寓居华山。会昌四年(844年),登进士第,与项斯、赵嘏同榜。大中初,在太原军幕府为掌书记,以正言被斥,贬龙阳尉。大中末,佐大同军幕。懿宗咸通间,官终国子博士。
马戴与姚合、贾岛、殷尧藩、顾非熊诸诗人多有诗作唱酬。诗以五律为主,多投赠、应酬或写羁旅、山林之作。格调壮丽,含思蕴藉,饶有韵致,如《落日怅望》《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诗,颇为人传诵。其“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句,胡震亨谓“风致自绝”。《陇上独望》《边将》《射雕骑》等边塞之作,也较沉雄激壮。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严羽《沧浪诗话》推崇其诗“在晚唐诸人之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