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步秋光思杳然,荷藜因共过林烟。期收野药寻幽路,欲采溪菱上小船。
云吐晚阴藏霁岫,柳含余霭咽残蝉。倒尊尽日忘归处,山磬数声敲暝天。
注释
杳yo然:渺远貌。
藜lí:称灰藋、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茎可为杖。
霁jì:雨止天晴。霁岫:雨后的峰峦。唐?刘畋《雨后》诗:“残阳来霁岫,独兴起沧洲。”
创作背景
《晚秋同何秀才溪上》是宋朝诗人伍乔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与何秀才的交往有关。伍乔可能在晚秋时节与友人何秀才一同在溪边漫步,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因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例如,诗人可能在晚年时期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对自然界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与友人的交往也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诗人在与友人的交流中可能产生了对人生的新的感悟。
总之,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悟和交往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首句“间步秋光思杳然”,诗人漫步在秋天的阳光下,思绪万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荷藜因共过林烟”一句,诗人借荷藜(即荷木)走过树林中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美丽的景象,进一步展现了秋天的韵味。
“期收野药寻幽路”和“欲采溪菱上小船”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希望能够找到野药、采摘溪菱,表现出诗人的闲适和愉悦之情。
“云吐晚阴藏霁岫,柳含余霭咽残蝉”两句,描绘了晚霞、阴云、山峰、柳树、蝉声等自然景象,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进一步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深邃。
最后“倒尊尽日忘归处,山磬数声敲暝天”两句,表达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大自然美景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天傍晚美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和自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伍乔,生卒年月不详,南唐庐江人(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自幼入庐山国学,工诗文。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后官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年70卒。
中国历史上开科取士(包括农民起义政权)共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则为649位。其中,五代十国南唐惟一有记载的状元就是伍乔。这也是庐江县历史上惟一的一名状元。
伍乔自幼聪颖异常,且好学。时值少年,便口出豪言:“淮人无出己右者。”他不满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便溯江而上,到庐山求学,苦节自奋。南唐大保十三年(955),开科大试。伍乔在僧人资助下,只身赴金陵赶考。结果不负众望,他一举中试,初选入围,名列第三。根据南唐科考惯例,主考官要宴请初试入围者,且要现场赋诗作文。一开始,按初试成绩,第一名宋贞观坐首席、第二名张洎、第三名伍乔依次而坐。酒过数巡,伍乔呈上自己的新作《八卦赋》,主考官阅罢,连连拍案叫好,并立马邀伍乔坐首席,宋贞观、张洎次之。不久,复试出榜,伍乔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当朝皇帝中主李璟也是一个大诗人,御览伍乔的《八卦赋》,赞其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实为难得的好文章,便降旨将其文刻于碑石,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伍乔专诗文,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后乔于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官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年70卒于官。诗多散佚,《全唐诗》仅录一卷。《庐州府志》记伍乔墓在庐江城南马厂岗,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为庐江柴埠渡南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