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子昂诗《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七》

(2023-10-21 06:25:27)
标签:

陈子昂诗

感遇三十八首

其十七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陈子昂诗《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七》

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七     陈子昂〔唐代〕

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
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
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
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
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
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
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
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

译文

隐居独处观察天命运遇,想着历史长河中的悠悠众生。
自古以来朝代兴衰更迭,豪杰圣贤没人能抗天命。
三代最后沦没于周赧王,七雄则被秦皇嬴政吞并。
又听说赤龙之子汉高祖,举着利剑进入咸阳京城。
汉朝气数已尽国家动乱,晋代北方民族割据纵横。
尧禹之道已经昏暗不明,昏庸残暴正在世上横行。
难道是当世缺少英雄吗?只因为天道竟助佑胡兵。
形势发展迅速哪里能说明白,老天醉了似的还没醒转。
孔子终于东归没于鲁国,老子则往西海高蹈遁隐。
天命运遇自古以来如此,孤独之人为何感叹悲鸣?

注释

幽居:隐居,不出仕。
豪圣:大圣人。
周赧(nn):东周最后一个君主。
赤精:指汉高祖刘邦。
咄咄: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伯阳:老子,字伯阳。
遁:逃隐。
西溟:西海,泛指西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七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687)。

       陈子昂的《感遇》诗共三十八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诗人看到圣像佛尊有所感而发。大意是:古之圣人无私欲,其意不在金玉楼台,而心忧黎民,接济百姓;佛学以无为寂灭为宗,清静则道行愈加淳厚。为什么后人却违其本意,耗尽巨资,徒取土木金玉雕刻以为尊?就是用尽林木,以构云彩;选遍珠翠,而成瑶台,凭借人力又怎能令其久存呢?诗人因此感慨道:愚蠢至此却要炫耀示人,反而给自己增添了各种负担;“聪明”到这个地步偏偏自鸣得意,只能更加混淆人生的真谛,又哪能得到圣人之心,佛家之本呢?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贬褒倾向,亦饱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

       作者认为,圣人神佛无私欲,或忧济黎元,或普救众生,淑德懿行,高风亮节,人所共仰,世所共称,这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神佛之所以为尊的根本原因,也是后人学习他们的精髓所在。可叹的是,今人却不求其旨,而尊其形,他们大兴土木,穷金竭玉,表面上是对圣灵尊崇有加,骨子里却希冀神佛庇佑,以满足一己之私欲,这与圣人神佛的无私无欲,岂非背道而驰?更可悲的是,愚而不自知,蠢而炫其“智”,遂至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弃真经而奉土偶,兴土木而轻德行,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乃题中应有之义也。诗人借此诗表述了自己对圣佛的敬仰之心,抨击了尊神佛以遂己欲的无知蠢举,亦启发我们,夸愚最可悲,虚心人所重。无私方真智,高节世共崇。

       这首诗对溺愚者的辛辣讽刺,对圣人神佛的尊崇礼赞,憎爱分明,态度十分鲜明。诗作因“遇”而兴,而感,颇类庄子的寓言,微言大义,隐而不露,最后归结到“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就把意境提高到人生哲理的最高层次,令人回味无穷,感慨良多。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