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释
次:停留。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杳(yo):遥远。际:边。
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
川原:山川原野。迷旧国;迷失了故乡。迷,迷失。旧国,故乡。
边城:边远的小城。
“野戍(shù)”句: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荒烟,荒野的烟雾。断,断绝,停止。
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如何:为何,为什么。恨:惆怅之意。
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白话译文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的鸣叫。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此篇是诗人由蜀入楚途中,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赏析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仍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伤感情调。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凄凉之感更进一层。
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是异乡孤征感觉的更具体化。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都是陌生的,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指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
“道路”指的就是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断”“木平”显然都是夜色所致。颈联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加厚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惟一的安慰,这时也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
但当诗人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就脱口而出。最使他动情的,莫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宕开的笔墨收拢,写出了情景交
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愈发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篇。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表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以“夜”字结束全诗。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彼此衔接,自然密合。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承上关联,严密有致。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唐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