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旭诗《桃花溪》

(2023-10-02 05:50:23)
标签:

张旭诗

桃花溪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相传这儿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的武陵源。

隐隐:隐约可见。

飞桥:高桥。

野烟:山野间的烟靄。烟,云烟,雾气。

石矶(j):河流中露出水面的石堆。

问渔船:向船上打渔的人询问。渔船,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语句。

尽日:整日,终日。

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译文

       远眺桃源峡谷,隔着云雾,隐约可见峡谷间有一座高高的飞桥横跨在山溪之上,在桃花溪石矶的西边,我询问那打鱼的船夫,桃花整天随着溪水就这么不停地飘流,可桃源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

赏析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其诗存世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诗人在作品中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对渔人的询问,流露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隐逸的追求。

   “隐隐飞桥隔野烟,”作品开篇从远处着笔,写远景。远处深山幽谷,烟雾缭绕,透过烟雾,那横跨在峡谷之上的“飞桥”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宛若在空山云雾中腾空飞起一样,使读者仿佛走进了一处幽远、神秘、朦胧、虚幻的神仙境地。这一愿景,不仅烘托了作品的整体意境,在结构上也起到了一个由远及近的领起作用。

   “石矶西畔问渔船,”这是一句近写,写眼前桃花溪中的“石矶”,写“石矶西畔”的渔人。这一近写切入了主题,引出了诗人询问桃源洞的对象。问桃源洞口所在,当然最好去问当地撑船打鱼的人,于是把笔墨落在了“石矶西畔”。再看看“问渔船”三个字。“问”字,首先把诗人自己投放到了诗人自己构筑的诗画之中;“渔船”,问的对象,撑船打鱼的人。引出了诗人自己,也引出了打鱼的人,构筑了一幅问询交流和沟通的活的画面。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从“桃花尽日随流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悠悠流淌的溪水,倒映着两岸灿若云霞的桃林,飘着缤纷不断地落英,渔人荡着悠悠的小船,那渔人一定应该知道桃源洞口在什么地方吧?于是诗人问船夫:“洞在清溪何处边?”渔人没有回答,诗人也没有说洞口的所在之处,能听到的仿佛只有诗人的问询声清溪之上,在峡谷之中回响。桃源洞,在晋诗人陶渊明那儿是个谜,在张旭这儿依然还是个谜,然而,就是这个千年不解的虚幻之谜,留给了世人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向往。

       在写作艺术手法方面,诗人采取了形象描绘的方法,向读者描画了一幅清新、幽远、神秘的画面,全篇寄情于景,意趣盎然,含蓄清远,回味无穷。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的诗作,《全唐诗》收有《清溪泛舟》、《桃花溪》、《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和《柳》,《全唐诗续拾》收有《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水浒传》收有《醉歌行》一诗,《水浒传》作者称是唐代张旭所作,但张旭现存诗目并无该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