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戈尔诗《默恋》

(2023-10-01 05:50:17)
标签:

泰戈尔诗

默恋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泰戈尔诗《默恋》

《默恋》    泰戈尔

一天天,他来了又去。

去吧,把我鬓发上一朵花送给他吧,我的朋友。

如果他问这是谁送的,我恳求你不要告诉他我的名字——因为他只是来了又去。

他坐在树下尘土里。

用花朵叶片在那里铺个席位吧,我的朋友。

他眼睛忧郁,把忧郁带进我的心。

他不说出他的心事;他只是来了又去。

(施颖洲 译)

       这是一首爱情诗。不过,它写的不是青年男女热恋中火山喷发一样的激情,而是那喷发前的顷刻。它表面上寂静,而深处却有熔岩激荡。这首诗看似平静地叙述,好象漫不经心,却掩饰不住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动荡不安。

       诗人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而是运用朴实无华的叙述语言,并且用心捕捉人物行动中的细节,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显示出内心的秘密。这种表现手法正适宜于表现人物含而不露、秘而不宣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子。诗的开头,她用叙述的语言叹道:“一天天,他来了又去。”表面上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抒情主人公无尽的爱和忧郁,而且平叙中把对方失魂落魄的神态鲜明地突现了出来。接着,主人公的一个“小动作”表现了她对意中人默默的深情。从这个“小动作”可以看到, 默恋中少女的细心与慎重——送花给人,又不让人家知道,因为她自己还不知人家是真心还是假意呢,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结构相同,是前一节内容的重复和丰富。

       诗人始终抓住“默恋”这一特征,形象地描绘了人类这种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象晚霞辉映下的静静流水,无声地流来,又无声地流去。在生活中,人们不乏类似的情感体验,但在现实的时空中它是多么容易消逝!诗人却敏捷地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瞬间,并使之凝固,成为永恒。而且,人们在生活中的体验往往模糊不清,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诗人却能清晰地把它表现出来。这短短的几行诗,就是诗人情感体验的升华,它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此外,这首诗开头、第一节末及第三节末,三次重复吟咏“他来了又去”,象是主旋律反复出现,给人一唱三叹、余韵不绝之感。细节的白描手法,使诗含蓄、隽永。它象一枚橄榄,不会给你一阵淋漓尽致的快感,却要你细细咀嚼和品味。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修行:生命的证悟》等。

       泰戈尔是印度的孟加拉族,孟加拉语才是他的母语,泰戈尔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用孟加拉语写就的。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