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叔伦七言绝句《苏溪亭》

(2023-06-06 05:43:39)
标签:

戴叔伦七言绝句

苏溪亭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戴叔伦七言绝句《苏溪亭》


    《苏溪亭》是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委婉含蓄,隽永醇厚,极富情趣。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注释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ng):水边平地。

白话译文

在苏溪亭上望去,碧草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还没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水上岸边烟雨蒙蒙,雨中杏花也感到寒意。

创作背景

       该诗大约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仲春。当时,诗人由浙江东阳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经义乌的苏溪时,观赏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图,在苏溪亭中有感而作。

赏析

       这首诗,题为《苏溪亭》,然并非真咏苏溪亭,而是诗人借描写苏溪亭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倾吐了自己对被怀念人的盼望心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戴叔伦(732—789年),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历参湖南、江西幕府,任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容管经略史兼御史中丞,后人称为戴容州。德宗时诗名极盛,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向中、晚的脉络。乐府诗上承杜甫,下启元、白。五律意达词畅,绝句清隽深婉。其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不少诗,如《女耕田行》《屯田词》等,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有较强的现实性。他认为“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对于后代的韵味、兴趣、神韵诸说,都有影响。原集早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全唐诗》存诗三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