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诗选粹

(2023-05-12 11:24:23)
标签:

禅诗选粹

历史

佛学

文化

分类: 诗词
禅诗选粹

禅诗选粹

       1、延寿(904—975)杭州人。法眼宗传人。曾入仕途,命运多舛。30岁出家,后于天台山国清寺参谒德韶国师,嗣其宗法。建隆二年,吴越忠懿王建成永明寺,请延寿住持,故世称永明大师。倡禅双修之道,指心为宗。四众钦服,僧徒逾千。是宋初法眼宗传入高丽国的重要弘法者。卒赐智觉禅师。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传世。

闲居

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
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
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
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赏析

       天台德韶禅师,法眼文益法嗣。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师坐于侧,豁然开悟。平生凝滞,涣若冰释,述偈以表其性匙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这是一首闲居叙趣诗。首二句以对比的手法讲述闲居与退迹的心境区别。退迹而心系庙堂俗尘并非真正的闲居,这等人内心难以平静也是可以理解的。接着,作者以哲理化的诗句,阐明了一个觉者对要势浮荣、利禄功名的深刻认识。地位越是显赫,越是早早自顾不暇;为了浮荣虚禄,往往做出许多见不得阳光的败坏自己的德行的坏事。这几乎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像春雨催醒冬眠的小虫,鸟儿因寒气相侵移巢南飞一样。认识到这是一种宇宙理法后,无怪乎诗人陶然于野径疏窗的清淡境界。

       他的许多风标俊秀的诗偈均高蹈了禅者清纯的禅悦、空境。如示法偈:“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亦有《山居》一首:“真柏最宜堆厚雪,危花终怯下轻霜。滔滔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

      2、清豁(?—976)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年少聪颖,素蕴孤操,志探祖道。礼鼓山神晏国师,落发禀具。初参大章契如庵主,次谒睡龙山和尚而颖悟玄旨。悟道后住漳州保福院。晚岁将寂,嘱言勿置坟塔,遂入山坐化。刺史陈洪进表奏,赐号性空禅师。

感怀诗

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时,闲啸两三声。

赏析

       一天,清豁禅师与冲煦长老相伴而行,前往访晤从未照面的大章山契如庵主。庵主禅风逸格,不务聚徒,不畜侍童,剖一大朽杉为庵,且机锋尖峭,开示世间,名闻闽浙。这天正好庵主在山间采粟,清豁便问他:“道者契如庵主在什么地方?”庵主答道:“你们从哪里来?”“从山下来。”“为什么到这里来?”清豁反诘道:“你这里到底是什么处所?”契如作揖道:“那还不吃茶去!”二公才知道此人就是大章,于是共诣庵所,晤坐于大章左右,阔论高谈,兴味良高,不知不觉间已到夜晚。不时有豺狼虎豹来到庵前,全都驯服地绕树三匝而遁去。清豁因此而感悟大章庵主的道者风范,便作了如上的感悟诗。

       一生尘世游,本来就不是一件等闲的事,世间有多少人明白为什么要到人间来,又怎样安度这一世的情缘呢!渺小的一个人,老虎把他吃掉,一餐连肚子都不能填饱,可想而知,千家万户又怎么能得安宁!这只猛虎,非大道难以使它驯服,赤手空拳是怎么也斗不过它的。但是你一旦体悟大道,便具备了自然的伟力,具备了超能量。当云起龙吟时,也会闲啸三两声,跟它进行交流。佛家认为,佛魔本同体。只要降服了妄心这只猛虎,便可获得超脱一切的伟力。

       3、王随(生卒年不详)丞相王随居士,谒首山省念(923—993),得言外之旨。自尔履践,深明大法。

临终偈

尽堂灯已灭,弹指向谁说。
去住本寻常,春风扫残雪。

赏析

       这是一位在世居士的临终偈语,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超脱。

       生死于俗人而言,是一件大事,可是对觉者而言,便是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命总是匆匆地流逝,谁能永远把它留住呢?! 所以王随居士说,我人生的草堂明灯在弹指一挥间已经燃尽了。不过,生死本是寻常事,只要佛心永住,一切都会像春风吹扫残雪一般,又显现出勃勃生机!

      4、赞宁(919—1001)五代、北宋之际僧人。俗姓高,德清(今浙江省)人。出家杭州龙兴寺。因精于南山律法,故有“律虎”之称。宋太宗时受诏汴京(即开封)居天寿寺,赐号“通慧大师”。佛教史学家,着有重要的佛教史料《宋高僧传》,收录唐、五代数百名高僧逸事;另撰《大宋僧史略》、《内典集》等。

居天柱山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赏析

       这是一首居山感怀诗。

       首联写精舍的空旷与宁静,没有尘世的纷扰。颔联是一个耽于诗禅的、专心事佛的僧人的生活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与心境中,诗人感怀道:其实我们僧衲们四处游方,礼佛参禅,在红尘中飘转,就是为了醒悟心法。所谓一念醒来万事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永无出头之日,永远劳心役形!禅师们可谓苦口婆心,可是古往今来,悟者几人!

       5、潘阆(? —1009)字逍遥,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又说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宋太宗闻其诗名,赐封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囚其“狂妄”而撤封问罪。之后改名换姓浪迹江湖,以卖药为生。诗词效仿晚唐之风,因写钱塘潮而名噪。时有“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之说。着有《逍遥词》。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思致清远的五律诗。
首联写久客外地,已生华发,现在终于可以买棹桐庐,荡一叶扁舟,自由自在了。颔联写傍晚舟中所见:东天的初月如眉,西天的夕阳在山。人在舟中,俯仰成趣。颈联写归途景物:风起渔浦,水急浪生,岸边的龙山一带已是炊烟袅袅,灯火初明。自然风貌何等灵变自在。尾联续写所见所闻:行行南行雁,正在寻求它们的归栖之处。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顿念归乡。那心灵的故乡,美妙的自然,一个宦场失意人,多想依偎在你的怀中。

       全诗表现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禅趣和他对隐居生活的挚爱。他的《瓜洲临江亭留题》一诗对禅宗灵趣表现得饶有理趣:“闲观扬子江心浪,静听金山寺里钟。醉卧岂能妨燕雀,狂吟争不动鱼龙。”

      6、洪寿(生卒年不详)宋代禅僧。天台德韶国师(890—971)法嗣。法眼宗传人,栖于杭州兴教寺。

有省偈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赏析

       一次,洪寿闻堕薪有省,作如上偈。掉落于地的并不是什么柴薪,它抖落的也不是尘埃,它是佛性的显露,正如同山河、大地一般,那正是法王的身影。既然如此,“我”不也正是法王身的显现么?!这个“小我”不也正是同“大我”同居一体么?!有此一悟,只要善护心性,便可佛性永住。

      7、遇贤(922—1009)俗姓林,宋初长洲(今江苏吴县)东禅寺僧。好赋诗饮酒,人称林酒仙。

杂诗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禅理诗。扬子江头比喻滚滚的红尘,在这里波深浪急。行人在这里,总是浅吟长叹,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红尘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觉悟,等悟到空心大法,还要像面对风浪时一般专心。作为一代酒仙诗僧,遇贤禅师作了一首情趣斐然的《酒歌》,个中内蕴着深厚的禅理。诗道:“绿水红桃华,前街后巷走百余遭,张三也识我,李四也识我。识我不识我,两个拳头哪个大。两个之中一个大,曾把虚空一戳破。摩挲令教却恁么,拈取须弥枕头卧。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金学又闻泛,玉山还报颓,莫教更漏促,趁取月明回,贵买朱砂画月,算来枉用工夫。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泥人再三叮嘱,莫教失却衣珠。

   “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长伸两脚眠一寣,醒来天地还依旧。门前绿树无啼乌,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有不有,空不空,笊篱捞取西北风。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有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好一个“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遇贤的《示遗偈》也同样充满警示:“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苎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

      8、 德聪(?—1017)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太平兴国三年,结庐松江佘山(今上海市松江县),嗣有二虎护卫,名大青、小青。于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终。

自题月轩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明月看。

简析

       本诗以明月指禅心。那冰盘般清凛的明月,正是一颗空寂的禅心。抱着这颗禅心,便是诗成也透露着清寒。如此皎洁的禅心,不知引发多少人来仰羡,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一盏心灯呢!只知道看月亮,反过来,明月不也正看着你吗?!悟则吾心是月,迷则月是月,我是我,月永远高挂天上,我永远轮回不断。

       南宋诗人林一龙作有观月诗,诗名为《十四夜观月张氏楼》,可谓暗喻禅机:“只隔中秋一夕间,蟾光应未少清寒。时人不会盈虚意,不到团圆不肯看。”以盈虚喻禅之虚无,讽俗人愚顽,可谓独得机杼。

      9、士可(生卒年不详)北宋天圣间(1023—1032)僧人,福建人。

送僧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

赏析

       这首送僧游方诗,表达了对僧家天地为家、访道不懈的礼赞。

       首联与颔联的大意可总括为:一缸兼一钵,到处是生涯。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句,表现了禅子们四海为家的无滞无碍的大自在境界。颈联“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句,以“笠”、“鞋”入诗,表现了行脚僧们无穷的诗意与禅趣,他们与自然为友,踏着的无不是诗意,沾着的无不是佛香。尾联写僧衲们果敢无畏的寻道精神,学无常师,遍历为尚,不为虚名,但求实得。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原来行脚访道,是如此的诗意勃发,怪不得他们乐此而不疲!

       希昼(生卒年不详)北宋九诗僧之一。剑南(今四川成都)人。与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等合称宋代九诗僧,合集《九僧诗集》。

       10、保暹(生卒年不详)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二。金华人,着有《处囊诀》。其诗清词流泻,放意幽远。诗僧智圆《赠诗僧保暹师》中赞其人“内明卜商道,外减骚人价”,述其诗“四海争传写”,“清风千古振”。

秋径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赏析

       诗虽名为“秋径”,实则借路以明志,格调清新淡雅,独具一格。

       首四句以“清”、“闲”、“凉”、“静”四字,将一个经过禅悦的洗礼而显得清闲意适的归僧形象进行了着力的烘托。那空山新雨、杉竹清阴的清幽景色,着实令归僧“意有凭”,静静地体味着其中的禅韵。此四句以长焦镜实写秋径的疏旷。五六句则以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写秋天的小径上的虫迹、幽穴、石苔、断棱。这一条林中小径,把人的思绪引向那妙峰顶上的“向上一路”,带人进入归隐林下的禅境。

早秋闲寄宇昭

窗虚枕簟明,微觉早凉生。
深院无人语,长松滴雨声。
诗来禅外得,愁入静中平。
远念西林下,相思合慰情。

赏析

       这是一首早秋寄友述志诗。

       首六句叙说自己的闲适心境。早秋,初凉微生,林下一片宁谧。我诗句偶得,静心顿觉,何其自适。“诗来禅外得,愁入静中平”这一对仗工整的佳句,极为传神地勾勒出一位兼得诗禅之乐之静的清虚诗僧的形象。远在西林下的你,是否也正在耽浸于诗禅境界呢?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

孤舟孤鹤与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
高卧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

赏析

       这首诗赞扬世外隐者涉公孤傲不群、超脱高洁的情怀。

       首句三个“孤”句,以叠韵的形式传神地表现了隐者“闲云野僧”的高人志趣。一叶孤舟泛于西湖深处,不与那兰舟画舫为伍,风标自是高俊。此二句中暗示涉公并非迷恋官场利禄,而是追求恬淡宁静生活的闲人。在斗室方丈内忘情高卧,将这种心境与青山、碧水共享,又是何等自得其乐。他可以算得上是觉者的知音了。

       11、文兆(生卒年不详)南越(今两广一带)人。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三。与时士魏野(960—1019)有交。诗作散见于《九僧诗集》、《宋高僧选》、《赢奎律髓》、《宋诗纪事》等。

宿西山精舍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赏析

       本诗描写诗僧借宿西山精舍的清虚感受。

       首二句点明自己乘兴而宿,且心静寂寥。他深为西山古朴清寒的景色所吸引,更为那佛国馨香所陶然。三、四、五、六句均对仗工整,表现了诗僧良好的诗学素养。诗中描写一位兴致忽来的老僧在夜深信步经行时的所见。诗僧兴浓之际,自知不能长栖于此,也罢,也罢,等到明天再去找令人神往的双峰圣境,好好饱览一番吧!诗的结尾处,忽然峰回路转,由静转动,开阖自如,令人顿觉情趣盎然!清人纪昀评之:通体“气韵筱然,无刻画龌龊之习”。

      12、行肇(生卒年不详)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着名“九诗僧”之四。

酬赠梦真上人

禅舍因吟往,晴来坐彻宵。
春通三径晚,家别九江遥。
巢重禽初宿,窗明叶旋飘。
佳期应未定,谢守有诗招。

赏析

       这是一首诗僧间的友情酬答诗,表达了诗僧们忘情诗禅的高标志趣。

       禅客们时常来“我”处吟山颂水,在天晴月明时几至通宵达旦。这帮诗禅客兴趣何等浓厚。三、四句写友人身处北国,春迟家遥,在整体上与五、六句江南温馨、宁静的春夜氛围形成对比。“三径”典出西汉高士蒋诩的故事:他在王莽专权时,告病挂官,隐居乡野,并于院中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末二句“谢守”亦用典故,谢守即曾任宣城太守的诗士谢朓。希望有诗招时上人应时而来,共酬诗会。

       本诗用典精当,对比巧妙,对仗工致,韵律优美,是一首诗情洋溢的隽永之作。

       13、简长(生卒年不详)汝州(今河南省临汝)人。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五。诗作收入《九僧诗集》,风格清奇雅静,自成一家。

夜感

无眠动归心,寒灯坐将灭。
长恐浮云生,夺我西窗月。

赏析

       这既是一首情境交融的感怀五绝诗,也是一首喻禅示道的入禅诗。

   “无眠”与诗人们常用的“梦更长”的情境形成对比,说明凡心涌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难以成眠。于是诗僧起而静坐,借以灭却一颗浮躁的、忽明忽灭的心。末二句诗人直抒胸臆,将一个诗僧的爱月护禅的心理描绘得细腻动人、惟妙惟肖:可我总是担心空中飘来一朵浮云,遮盖住朗照于西窗的明月。在禅诗中,明月多借指禅心、佛性,浮云多借指妄念、执着。

       14、惟凤(生卒年不详)青城(今四川灌县)人,号持正。宋代着名“九诗僧”之六。擅画,名作有《风雅拾翠图》。诗作收录于《九僧诗集》。智圆《送惟凤师归四明》中谓其“毓灵本岷峨,弱冠游神京”、“高谈骇众听,雅唱归群英”。

吊长禅师

霜钟侵漏急,相吊晚悲浓。
海客传遗偈,林僧写病容。
漱泉流落叶,定石集鸣蛩。
回首云门望,残阳下远峰。

赏析

       这是一首情浓悲切的悼亡诗,如一幅悲怀写意的图画。

       随着霜夜凄恻的钟声催着更漏,夜越来越深了;想起友人已逝,悲痛的情绪更加浓重。读过遗偈,更激发起对逝者的无限思念。一腔悲怀难以排解,只好任愁容写在脸上。后四句以景物作铺垫,深化对长禅师的哀悼之情。落叶随泉水飘逝而去,秋虫在习禅石下不停地嘶鸣,大自然的这一切显得如此悲悲切切、萧瑟肃杀。回望云门,远在天涯,唯愿残阳寄去我的一番遥念。

       惟凤诗成就很高。厉鹗的《宋诗纪事》中载:他“一章一联皆出乎清新,发乎睿逸,赋象可以披图画,腾英可以润玉石”。

       15、惠崇(?—1017)北宋画僧,淮南人。列属宋代着名“九诗僧”之七。诗以五言见长,画以山水小景为佳,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意境荒率虚旷,世称“惠崇小景”。

书林逸人壁

诗语动惊众,谁知慕隐沦。
水烟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
有时行药去,忘却戴纱巾。

赏析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懒于世事、乐于隐沦的高逸之士的形象。

       一个“诗语动惊众”、才高八斗的才子,竟然不慕功名慕隐沦,是何等了彻超脱。他的隐居之所,环境是何等疏淡远旷。一片林雪,数丝水烟,这幅小景何其雅致、虚旷。最为潇洒、超脱的,是他死不悔改的疏懒脾性、文人习气。“薄酒懒邀客,好书愁借人”,将一个清静虚寂、放下一切的逸士风骨表露无遗!这位高渺之士除了乐于书酒烟雪之外,也乐于助人,采药医病。不过,他的行为比其他行药者更为洒脱忘情!

       打开唐末诗僧齐己的《倦客》,也透露出高士俊逸的风骨:“闭眼即开门,人间事倦闻。如何迎好客,不似看闲云。少欲资三要,多言让十分。疏懒本吾性,任笑早离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