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
杜甫 〔唐代〕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译文
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今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
山陵间的雪都已消融露出了嫩绿的萱草,透过烂漫的春光,纤细的柳枝随风起舞。
想要在这良宵夜纵酒狂饮,一醉方休,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
皇帝召近臣晚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感念皇帝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注释
遥:遥远。
紫宸朝: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翠管:碧玉镂雕的管状盛器。
银罂:指银质或银饰的贮器。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腊日诗。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
汉代之前,腊祭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冬至过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汉唐,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主要盛行在宋代以后。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古印度人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之后佛教传入中国,遂有腊八喝腊八粥之习俗。
此诗创作背景为至德二年(757)十二月,杜甫还长安时所作。此时,腊日主要以祭祀为主,并不喝腊八粥。
腊日祭祀,必然想起宗庙社稷。诗人认为,大寒之后,必有阳春;大乱之后,必有至治。好日子,应该要来了。腊日而暖,此寒极而春,乱极将治之象,所以杜甫心生欢喜而作诗以贺之。
首联,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是说,腊日时节,往年天气,离温暖还很遥远;今年腊日,却很温暖,冰冻皆消。诗人将今年腊日天气与往年的腊日做对比,发现今年的腊日比往年温暖,有一点寒极而春的喜悦。
颈联,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是说,山陵间,雪色消融,露出萱草;透过春光,柳条轻摇。
此联写腊日之景色。“萱草”“柳条”无不喻示着春光明媚,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颔联,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是说,尽情纵酒,欲要谋划,在这腊日之夜,一醉方休;在紫宸殿,晚宴刚散,就回家去了。这是写腊日晚宴之事。皇帝留宴赐物,真令人高兴,诗人一直痛快饮酒,通宵达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是说,皇帝召近臣晚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我也要感念皇帝恩泽,不能随便走开。那些盛放赐食的盘子,都是翠管银罂,仿佛是从天上借来的。此联仍在说事,即晚上纵酒谋良夜,皇帝与近臣同乐,御赐御寒之物,一起过腊日庆祝。诗人内心很开心,长安收复了,皇帝的恩泽也遍布各地。
翠管银罂,指所盛之器。下九霄,仿佛是从天上来的。仍是说腊日之晚,皇家气派,热闹非凡。后人评论,若先将口脂、翠管作联,散朝、纵酒作结,便觉板实少致。诗人将末两联颠倒,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让人耳目一新。这表面上看是一首腊日诗,实际上也可看作杜甫写给唐肃宗的一首赞歌,杜甫希望在肃宗手上,国运可以复兴,人民也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同时,诗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为新朝廷尽力。所以,作为大诗人的杜甫,偶尔拍一拍肃宗马屁,也是可以理解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