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律诗的对仗

(2022-04-19 07:56:28)
标签:

律诗的对仗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名词   形容词  数词(数目词)  颜色词

  方位词  动词   副词  虚词  代词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

       颜色自成一类。

       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天文 时令 地理 宫室 服饰 器用 植物 动物 人伦 人事 形体

 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    ·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鹦鹉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   ·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的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         ·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 ·   ··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      
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例如: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       ·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    ·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   ·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    ·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  ·      
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
“天连”对“地动”,“岭”对“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
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是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象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再举毛主席的诗为例: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     ·   ·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化章。
 ··   · ·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流水对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述用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是,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的种类
后一篇:中国楹联集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