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征明《拜年》赏析

(2021-02-12 08:03:26)
标签:

文征明

拜年

赏析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文征明《拜年》赏析


拜年    文征明 〔明代〕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

       友人拜年都是递上名片不求见面,因此我的屋中已堆满了名贵拜贴。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世人认为这样更简易,但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礼节。

注释

谒:名帖。

敝: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代“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向年长的人拜贺新年,包括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关于拜年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方式。

       宋代以前,古人的拜年习俗跟现在差不多,亲朋好友带着礼品相互串个门,晚辈给长辈叩个头,说几句平安长寿迎新的话,长辈给晚辈拿点压岁的东西,整个拜年礼仪就算是成了。

       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贴”,相当与现在的贺卡。朝廷里的士大夫有用飞贴互相拜年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友很广,如果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就用竹木削成条,写上贺词,派仆人送给亲朋好友代为拜年。这种方式一般流行于官场和文人墨客间。

       明代人们还是沿用贺卡的形式,也就是以“投谒”代替拜年。明代时期贺年卡的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卡片上不仅印有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祝福语。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出现“团拜”的形式,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朋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这些就是拜年的方式。
     
赏析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里所言的“谒”和“名纸”就是现在贺年卡的起源。这句话是说,友人们前来拜年都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贺年卡)来问候,从早上到现在我的屋中已经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贺年卡)。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的“简”是省掉、略去的意思;“虚”是不实在,虚套的意思。我也跟随着潮流学吧,向他人投送拜贴,用这种方式拜年,人们只会嫌弃简易,而不会认为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过大年,你忙我也忙,都是文人,交换个“名片”,表个心意,既礼貌,又雅致。礼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简陋。而拜贴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送贺年卡。那今年你拜贴了吗?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年夜饭诗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