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鉴真法师诗词赏析

标签:
纪念鉴真法师诗词赏析历史佛学文化 |
分类: 诗词 |
鉴真是在我国唐代从扬州去日本传戒授律的高僧,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创始人。鉴真东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扬州历史上对日交往的一次盛举。
元开《初谒大和上二首》
(一)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慧苑觉华丰。
欲织玄津路,缁门得妙工。
(二)
我是无明客,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萌夏,空华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谁畏六魔瞋。
元开是日本国高僧,于光仁天皇宝龟十年(唐代宗大历14年)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这两首诗的第一首,指出汉代高僧摩腾、僧会等,都远远比不上唐代高僧鉴真。鉴真品德高尚,成就卓越,弘扬佛法,指点迷津。第二首写自己承蒙鉴真的循循善诱,深受教益,从而了解到佛法的一些真谛。
按:“摩腾”即“迦叶摩腾”,又称“竺摄摩腾”或“摄摩腾”,汉代印度高僧,汉明帝遣蔡愔等到天竺求法,遇之,永平10年(67)与竺法兰同至洛阳,特建白马寺以居之。《汉明帝内传》曰:“摩腾、竺法兰,汉地僧之始也。”《高僧传》曰:“僧会,吴地僧之始也。”“含章”指鉴真内在包含美质。“禅林”指寺院,僧徒聚居之处。“戒网”指佛教内部条规森严,密如罗网。“慧苑觉华”:佛教语。王维《为舜阇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佛者,觉也,得觉满者入佛慧。”“觉苑”本谓佛所居的净土,借指僧院,亦比喻修行者的心境。“玄津”指佛法;“缁门”指佛门。
“无明”是佛教语,谓痴愚无智慧。王维《能禅师碑》赵殿成笺注:“释氏谓道心如完器,妙理犹净水。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净水。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四果永尽,名曰无漏。”“漏津”即疏漏之处。“三宝”指佛教中的佛、法、僧。《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南史·梁昭明太子传》:“素信三宝,遍览众经。”“六魔”指众生轮回的六道中的恶魔。
石上宅嗣《五言伤大和上》
上德从迁化,馀灯欲断风。
招提禅草剗,戒院觉华空。
生死悲含恨,真如欢岂穷!
惟视常修者,无处不遗踪。
藤原刷雄《五言伤大和上》
万里传灯照,风云远国香。
禅光耀百亿,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悲矣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洪慈万代光。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日本国的朝臣。石上宅嗣(729—781)任金紫光禄大夫、中纳言行式部卿;藤原刷雄任图书寮兼但马守。“剗”(chn)指铲除杂草;“百亿”是佛教语,指世界及众生。这两首诗不仅赞颂了鉴真大师为日本建立律宗、传经授戒、建造招提寺,以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且对鉴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最后两句希望僧俗人等发扬优良的传统,让洪大恩惠千秋万代永放光辉。
公元1963年为鉴真逝世120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文学、艺术、医药各界共同倡议,在鉴真故乡扬州举行纪念活动。鉴真生活和讲学的扬州大明寺,建有鉴真纪念堂。堂中供奉了鉴真塑像,堂前雕刻了郭沫若亲笔题写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朴初撰写的碑文中,有一段四言诗“鉴真颂”,兹节录如下:
惟我大师,法门之雄。
三学五明,乘桴而东。
志绍南岳,愿酬长屋。
坚心誓舍,头目手足。
五行五止,缘集辄散。
既遇黑风,复遭王难。
睿竟不返,师亦伤明。
百折百赴,终胜波旬。
十年跋涉,十年教化。
恩斯勤斯,根深树大。
巍巍鲁殿,灿灿奈良。
庄严庙像,俨然盛唐。
台赖以昌,律赖以立。
枝叶广敷,光采四溢。
右军书法,道子经变。
青囊之传,金堂之建。
惟师之泽,等施两邦。
怡怡兄弟,历劫争光。
千二百年,道久弥信。
分同唇齿,义无障衅。
师之志行,如兰益馨。
师之功业,与世更新。
东徂西行,俱会一处。
震大雷音,击大法鼓。
以昭光德,以策来兹。
同天风月,万世壎篪。
勒石追远,发愿陈辞。
慧灯无尽,法云永垂。
1963年3月,郭沫若作一七绝《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亲笔书赠扬州大明寺: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980年1月,茅盾作一七古长诗《欢迎鉴真和尚探亲》,为中日联合出版《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纪念册》题词:
一代高僧幼便奇,鉴真十四即从师。
家学渊源四分律,生涯勤护水田衣。
两京寺院擅宏丽,楼台巧构有成规。
建筑神奇细端祥,利人又复学岐黄。
广陵自古繁华地,师择此邦建道场。
善男信女万千辈,来自东西南北方。
顶礼焚香莲座下,悲田喜舍见慈祥。
遣唐使者频来往,云是扶桑日出乡。
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
鉴真投袂欣然起,携带门徒赴海市。
茫茫烟水罡风高,心向之邦何处是。
诚开金石动天神,海若前驱报大喜。
此时和尚已丧明,赖有广长舌代睹。
奈良京洛隔重洋,风送梵音与法鼓。
今日鉴真来探亲,扬州面貌已全新。
欢迎现代遣唐使,友谊花开四月春。”
1980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苏仲翔作一七律《闻鉴真和尚塑像将回国巡展,赋此壮之》:
鲸波浴日飞帆远,蟾月流光鼓棹前。
六犯畏途终过海,全凭宏愿证同天。
盛唐文物随身赴,东土招提历劫传。
成就胜缘增友好,鉴师功德信无边。
1980年4月,赵朴初作词《鹧鸪天·迎鉴真大师像回国》,表示欢欣伫望之诚:
奋入狂涛不顾身,终携明月耀天平。
千秋德范存遗像,万里香花结胜因。
今古事,去来心,海潮往复两邦情。
故乡无数新新叶,待与离人拭泪痕。”
这首词的上阕,作者自注:“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是言当时扬州之文明繁盛。此则比喻盛唐文化与中日人民的友谊。”下阕写的是:在欢迎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的宴会上,作者心情激动,思绪万千。他想起了日本古代诗人松尾芭蕉的名句:“愿将一片新叶,擦干您的眼泪。”鉴真大师的思乡之泪,今天可以擦干了。但看到了一千二百年之后祖国的山河新貌,日月新天,他一定又会落下喜悦之泪;特别是看到了他当年不惜身命所播下的友谊种子,今天在中日两国土地上到处开着繁盛而灿烂的花朵时,他一定会更加感动欣慰而落下喜悦之泪。
同一时期,赵朴初还作词《金缕曲·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欢迎礼赞》:
像在如人在。
喜豪情,归来万里,浮天过海。
千载一时之盛举,更是一时千载。
添不尽恩情代代。
还复大明明月旧,共招提两岸腾光彩。
兄与弟,倍相爱。 番番往事回思再。
历艰难,舍身为法,初心不改。
“民族脊梁”非夸语,鲁迅由衷感慨。
试瞻望,是何意态!
坚定安详仁且勇,信千回百折能无碍。
仰遗德,迎风拜。”
当时,《人民日报》曾以“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之名句为题发表社论,热烈欢迎鉴真像首次回国探亲。同时,鉴真扬州故居大明寺,自清代乾隆以来曾改名法净寺,此次鉴真像回国,恢复“大明”原名。作者又想到鲁迅在一篇杂文中,称我国历史上舍身为法的人(玄奘、鉴真之类的人物)为“民族脊梁”。不禁激情澎湃,汇成了这首热情洋溢的绝妙好词。
与此同时,我国著名词学研究家、“一代词宗”夏承焘,还填了一首好词,题为《减字木兰花·鉴真法师塑像回国纪念》:
轻舟浮渡,六次成功临彼土。
愿力无边,招手冯夷看海天。
高坛讲律,盏盏禅灯明暗室。
杖锡千家,环海都开友谊花。”
上阕的“愿力”,是佛家语,指志愿的力量。“冯夷”,水神名,这里指鉴真六次渡海,虽因风浪阻挠,而终于成功。下阕中的“高坛讲律”,指鉴真到日本后,随即开展宗教活动,讲经授戒。“禅灯明暗室”:日本兴元寺隆尊长老,针对当时日本传戒方面的混乱情况,感叹说:“于黑夜中,叹无庭燎;于暗室内,叹无明灯。”他建议邀请中国高僧到日本当传戒师,将日本佛教加以彻底整顿。“杖锡”,指僧人手持锡杖。最后两句,谓鉴真法师及其随行弟子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为中日人民间建立友谊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