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稹的三首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2020-09-02 11:34:35)
标签:

元稹的三首悼亡诗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元稹的三首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中唐大诗人元稹悼念自己的亡妻时,写过《遣悲怀三首》。这三首诗,有点像和杜甫的《秋兴八首》类似,不要割裂开欣赏。其实题主的问题中,最令人思索的是“恨”这个字,这个人人有的恨是什么意思呢?从元稹的三首诗中可以看出,这个“恨”中,有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包含着三重含义。

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题目中的这两句诗,出自《遣悲怀》第二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古诗词中常有这种文法,前面设局,后面回答。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元稹对于亡妻的留恋。佳人逝去,但是当年的说过的那些话还在眼前,似乎都一一应验。

       衣服都已经施舍出去,针线还保留着。因为爱屋及乌,所以对于仆人婢女还依旧爱惜,梦中回忆夫人,醒后烧纸钱。

       后面两句感叹道: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个此恨,是指阴阳两隔的生离死别。这是第一重含义。

       后面“贫贱夫妻百事哀“,从上下句的结构来说,似乎也是一种对于恨的解释。但是这首诗中,并没有写“贫贱 ”的状况。如果单单看这首诗, ““贫贱夫妻百事哀“是有些突兀的。不过作为组诗来说,这句却是联系两首诗的纽带,因为“贫贱”生活其实是第一首的内容。

二、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回头再看《遣悲怀》的第一首,写了当年“贫贱夫妻”的生活: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妻子如同谢家门第中高贵的女儿,却嫁给了像黔娄一样穷苦的我。

       这首诗中间二联四句写了小夫妻生活的窘迫,为了喝酒需要卖掉老婆的金钗,吃的是野菜,烧的是从树上飘下的落叶。

       第二句的“百事乖”,与第二首的“百事哀”,有相似处,乖,指事事不顺。作为朱门千金,嫁给了元稹这个穷小子,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因为“乖”,所以“哀”,这种哀是元稹自己对于妻子的愧疚。对于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妻子,元稹深情地用了一个“甘”字:野蔬充膳甘长藿。

       妻子早逝令元稹叹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同时更为遗憾的是,元稹发达了以后,妻子应该和自己享福时,却只能“与君营奠复营斋”了。

       第一首写了贫贱夫妻的生活,与元稹对于妻子的愧疚。这也是“此恨”中的第一层情感。

三、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元稹第三首《遣悲怀》写道: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妻子叫韦丛,她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20岁时嫁给22岁的元稹(元稹二十二岁), 小夫妻渡过了七年艰苦却幸福的生活。

       当元稹的事业开始起步时,27岁的韦丛离世。

       元稹在第三首诗中,透露出了另一个遗憾的事情:邓攸无子寻知命。邓攸是两晋之间的人物,南渡时保留侄子舍弃了自己的儿子,以至于终老无子。从诗中的典故可以看出,韦丛与元稹之间,并没有留下子嗣。

       韩愈在给韦丛写的《墓志铭》中,没有写韦丛是否有子: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固前受教于贤父母,得其良夫,又及教于先姑氏,率所事所言皆从仪法。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卒三月,得其年之十月十三日葬咸阳,《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元稹在其他的诗中,写过自己夭折的女儿,有一首写道:嘱云唯此女,自叹总无儿。可见,元稹和韦丛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作为一个女人,这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这是此恨中的第三重情感。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生活贫困是命运的历练。

       元稹的三首诗中,写了自己与妻子的生离死别之恨,又有同苦不同甘的愧疚,还写了没有子嗣的遗憾。这是”此恨“的三重情感,只不过并非”人人有“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