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著名50位诗人及诗选(三)

标签:
世界最著名50位诗人及诗选(三)简介文化教育 |
分类: 诗词 |
二十一、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旗帜。他作为民族意识的体现者,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普希金对俄罗斯本国作家影响巨大,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诗人能与之相比。
告别
最后一次了,在我的心头
我拥抱着你可爱的倩影,
并以全力唤起那心灵的梦,
我带着怯懦的温柔
郁郁地回忆着你的爱情。
我们的岁月迅速更替,
它改变一切,也变了我们,
而今你,对于你的诗人,
已遮在坟墓的幽暗里,
对于你,他也已经不存。
遥远的女友啊,请接受
我这深心道出的珍重,
一如寡妇告别了亡人,
一如默默地拥抱一个朋友,
然后他就永远被幽禁。
二十二、拜伦
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破落的贵族家庭,10岁继承男爵爵位。他曾在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读书,深受启蒙主义的熏陶。成年以后,正逢欧洲各国民主、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进步思想,使他接近英国的工人运动,并成为19世纪初欧洲革命运动中争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战士。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所以,我们将不去游荡
所以,我们将不去游荡--
游荡到那样的深夜,
尽管心依然充满爱恋,
尽管月光依然皎洁。
因为,佩剑在磨损剑鞘,
灵魂在把胸膛磨穿;
因为心的跳动得有间歇,
因为爱也需要睡眠。
夜晚虽最适于说爱谈情,
白天虽转眼就回来,
可我们将再也不去游荡,
不去那月光下徘徊。
二十三、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梦
在田野中,在一条清澈的溪流岸边,我见到一只鸟笼,那笼子是由能工巧匠精心编织而成的。笼子的一角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另一角有一只小罐,里面的水早已喝干,还有一只小罐,里面的米也早已吃完。
我站在那里,默无一言。我侧耳谛听,仿佛那死去的小鸟与洞洞的溪水声中有金玉良言,启迪我的良知,探询我的心灵。我细细察看,于是知道,那小鸟虽在溪水旁,却曾因为干渴作过垂死挣扎;那小鸟虽在生命的摇篮——田野中,却曾由于饥饿而同死亡作过斗争。这就犹如一个富翁,被锁在金库里,饿死在钱堆中。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那笼子忽然变成了一具透明的人形,那只死马变成了一颗人心,那心上有一处深深的伤口,从中流出滴滴殷红的鲜血,伤口的四周宛如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嘴唇。
随之,我听到伴随滴滴鲜血,从那伤口中传出这样的话音:“我就是人的心,是物质的俘虏,是尘世人间法规的牺牲品。在美的田野中,在生活源泉的旁边,我被关进了人们为诗人制定的法规的樊笼;在美德的摇篮里,在爱情的手中,我默默无闻地死去。因为美德和爱情的果实都不许我享用。我向往的一切,根据世俗之见,都是可耻的;我追求的一切,拿人们的成见去判断,都是可鄙的。
前一篇:宋后无风流,唯有纳兰词
后一篇:世界最著名50位诗人及诗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