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绝句的十三种变格

(2018-06-29 09:40:09)
标签:

绝句的十三种变格

简介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绝句的十三种变格

  
绝句的十三种变格

1、 一意格 :

四句一意到底,谓之一意格。

例诗:杨洵美的《七绝宫词》

一道甘泉接御沟,上皇行处不曾秋。
谁言水是无情物,也到宫前咽不流。

很明显,四句话都是围绕泉水来写的。

2、折腰格:

一、二句与三、四句意相贯但实际并不联属

例诗: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二句 是描写景物的对吧?而第三句和第四却突然转了个弯弯,也就是意相贯,实际并不联属。

关于"折腰句法"和"折腰体":

来历: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蒙斋诗林》称之为“折句”

(2)元韦居安《梅涧诗话》称之为“折腰句”。

(3)冒春容《葚原诗话》、梁桥《冰川诗式》称之为“折腰句法”。

关键点:

(1)属于律诗句法范畴。

(2)主要涉及句法中的“意顿”、“节律”和“句首点断”三方面。

几种格式:

(1)七言“上三中一下三格”:以第四字为腰,分别担负前后三字。

      如:杜甫诗“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

      如:李绅诗“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

(2)七言“上三下四格”:多“主语(前三字)+谓语(后四字)”结构。

      如:刘后村诗“出山云/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我心”。

      如:白居易诗“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3)五七言“句首点断格”:把句首用字点断和停顿。

           如:“碧/知潮外草,红/见海东云”。

           如:“不见/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4)五言“二字折腰格”:如:“野店/寒无客,凤巢/动有禽”。

(5)五言“三字折腰格”:如:“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

注意点:“折腰句法”和“折腰体”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句法问题,后者是体式问题。前者主要涉及节律,后者主要涉及声律(一般在一首诗的腰联位置上不守平仄相粘的规则,造成全诗声律上的折断.其极端是"八句折腰体")。

3 、续腰格:

三、四两句与一、二两句,语不联属,而意脉联属。

例诗:元慎的《七绝酬乐天秋兴见赠,本句云:莫怪独吟秋兴苦,比君较近二毛年》

劝君莫作秋风赋,白发如星也任垂。
毕竟百年同是梦,长年何为少何为。

4、连珠格:

全诗句意联络不断,谓之联珠格。

例诗:白居易的《七绝昭君词》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5、分应格:

第三句应第一句,第四句应第二句,谓之分应格

例诗:吕温的《七绝吐蕃别馆中和日寄朝中僚旧》吕温

清时令节千官会,绝域穷山一病夫。
遥想满堂欢笑处,几人缘我向西隅。

6、各应格:

第二句呼应第一句,第四句呼应第三句。上下各字呼应。谓之各应格。

例诗:白居易的《七绝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裹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7、错应格:

第三句呼应第二句,第四句呼应第一句。谓之错应格。

例诗:王昌龄的《七绝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障几千里,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8、双尾格:

以两意承结。谓之双尾格

例诗:韩翃的《七绝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9、单尾格:

以一意承结,谓之单尾格。

例诗:陈陶的《七绝答莲花妓》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10、到头结穴格:

诗的末句尽处,始见诗题,谓之到头结穴格。

例诗: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翘首青云格:

二、三、四句,呼应首句第一字,围绕首句第一字去写,谓之翘首青云格。

例诗:王昌龄的《七绝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12、下答上格:

即第一句问,其他三句回答第一句,谓之下答上格。

例诗:窦巩的《七绝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长江流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13、下翻上格:后两句翻前两句意。

例诗:王昌龄的《七绝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愁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实有愁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这个意境真好,手法也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绝句六大章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