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畔诗人潘漠华《离家》赏析

(2016-07-27 09:43:57)
标签:

湖畔诗人潘漠华

《离家》赏析

简介

历史

文化

分类: 诗词

 湖畔诗人潘漠华《离家》赏析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的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离家》是由近代作者潘漠华所写。离愁别绪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这首诗写离家的悲苦。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离愁别绪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这首诗写离家的悲苦。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人的感情是难以捉摸的抽象物,但作者通过离家前后的几个动人事件:一是母亲穿针引线替我补缀衫袖;二是姊姊为我梳理头发;三是哥哥牵手引路。将本无内在联系的三件事用“悲苦”把它们有序地贯串起来。经过情感的统摄、过滤,以形写神。犹如诗人用一条情绪的丝线把生活中的碎珠精心地连缀一起,让它们由散而聚,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而且寓深情于细节描写之中,使诗里凝聚的情与爱具体可见。母亲将悲苦“缝”进“我”的衫袖,姐姐将悲苦“梳”进“我”的头发,哥哥将悲苦“传”给“我”的手掌:三个动词,更是将无形的悲苦化为有质感的具象,使悲苦清澈地流出了诗行。
 
       作者以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表现母子、姊弟、兄弟之间的绵绵情意。潘漠华家境贫寒。据作者密友冯雪峰回忆,他幼年丧父,母亲孱弱,姊姊被夫家拒斥,备受歧视,哥哥只因和心爱的女人说了几句话,被恶徒们捆绑到戏台上示众,受尽凌辱。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人把被笼罩在悲苦之中的心境比喻为“网”。这张“缜密的悲苦的网”不仅笼罩着这首诗的气氛,也成为他早期诗作的基调。一首诗,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是从实际生活中汲取来的自然会有真情实感。诗人既有生活的真情实感,又具有较好的艺术匠心,所以题材尽管如此细小平凡,同样能激动人心。事细而情笃,正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潘漠华(1902-1934) 浙江宣平(今属武义)人。原名潘训,又名恺尧。1917年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20年夏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与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诗集《湖畔》。这些诗歌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在爱情的追求中表现了五四青年心理上的质直、纯洁。这个时期还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后结集为《雨点集》,大都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年初赴武汉参加北伐革命军,做宣传工作。同年四一二政变后被捕。出狱后回乡组织农民暴动,起义失败,辗转杭州、上海等地,写出了反映农民反抗黑暗制度的短篇小说《冷泉》。1929年以后,边做中学教员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平参加“左联”。1933年冬担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时被捕,次年12月为抗议当局残酷虐待,绝食牺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魏徵诗选
后一篇:汪静之诗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