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56法


标签:
七言绝句56法简介历史文化 |
分类: 诗词 |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昼夜忆咸阳。
无故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2法:或者四句,或者三句,与熬头、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紫金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川空流山自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水流要看山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3、四两句,轱轳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者先用“已经”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七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海角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洁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扭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边塞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现在过去之比力,故首二句多有“去岁”、“上年”等字,而三句多有“本年”、“今天”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默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上年春尽在宜春,醉送春风泪满巾。
今天春归倍失意,邂逅不是上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现在过去之比力者,故首二句多用“去年的前一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天”、“目前”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天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波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现在过去之比力者,但于第三句用“今天”、“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消“往年”、“去岁”等字,然实在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此中也如唐杜甫《散心》: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鹤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唯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唯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没必要申明,但不雅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黎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十当兵鬓已斑,劳君相发送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仲春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提出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故里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提出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责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
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牡丹松桧一时栽,赋予春风从容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责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者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那边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者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
林屋幢幢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责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海角一望断人肠。
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3、四两句作连属诘责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怎样”二字如唐李商隐《没有题目》: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责语,故“怎样”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五更风露有精神,浩大天恩处处匀。
菜色青葱诚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奈何”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
云在空中掉常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奈何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古木寒流一两家,柴扉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世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责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女乐,几个春舟在若邪。
烟雨苕溪忆旧游,绘图遗墨见风骚。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责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责语,故其下不消“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
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责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者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责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虎魄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消“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落日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蹁跹粉泽新。
多少芳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责语,或者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者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
好男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者“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以是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
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念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者“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以是见相互比力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顿时戏作》:
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
文章巧与世相背,死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凄凄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力之意,就此二字不消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素交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
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力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如”、“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先后自为比力,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
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回来只醉眠。
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
山川千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邂逅。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
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主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
薄暮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不雅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小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
一种尊前沉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春心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年轻女人湘烟戏题》:
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
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影象”之字(如“想的起来”、“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患上”、“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慕容修《过中渡》:
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
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
却忆故乡风光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版主拄杖》:
拣得林上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冷风只在殿西头。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申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往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顾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者“不消”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
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
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
开元皇帝掌中怜,漂泊人世二十年。
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者“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如此罢了如宋苏轼《春日》:
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
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
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
茅草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故”二字作起,以是示于首二句外,忽插进去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者“只有”、“唯有”,而第四句则或者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与前法小异如唐韩愈《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新年无客到山家,雨洒幽窗鼎沸茶。
最是称心清绝事,对梅花恰画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纵”字或者“任”字、“总”字,而第四句则或者用“只”字、“终”字、“亦”字、“也”字、“犹”字、“又”字等以呼应之如唐司寇曙《江村即事》:
罢钓回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老来弓箭喜离身,说著沙场更怆神。
任使将军全告捷,归时须少去时人。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如唐杨凌《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对单于照旧颜。
十载仙家采药心,春风才过得幽寻。
如今纵有相逢处,不是桃花是绿阴。
第45法:“纵”字用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明月断云青蔼蔼,平芜归思绿迢迢。
人生莫遣头如雪,纵得东风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者“如”字以与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则申明其相仿之点也如唐王维《送沈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浆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
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照楼东复转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者“独占”、“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则或者用“年年”、“不时”、“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韶华回首怅离宫,梁苑隋堤野草中。
独占江边杨柳色,垂垂还是怨秋风。
第48法:“唯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限树,唯有垂杨管分别”;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即是屈原祠一千五世纪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第49法:第三句以“打从”或者“一自”作起者如唐李益《隋宫燕》:
燕语如伤旧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
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
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如唐韦庄《鄜州寒食》: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青山一簇几人家,帘卷湖光日未斜。
好是客船来泊处,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戚故旧》: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喷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第52法:第三句以“轻易”二字作起者如唐令狐楚《少年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渔浦山边白鹭飞,西兴渡头落日微。
轻易更上层楼望,贪看江潮不愿归。
第53法:第三句以“恰是”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鹤寿》: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恰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
江南年年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烽烟如此酒,老汉怀抱几时开。
月色到地白于雪,花气上天喷鼻作。
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处著尘氛。
第55法:第四句熬头字用“又”字,第五字则用“一”字或者“数”字、“几”字,皆计较字也如唐李涉《爬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
茅檐三日潇潇雨,又展大蕉数尺阴。
洗竹添花张户曹,忽抛闲散事煎熬。
东门春水无人钓,又长溪头几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先后三字皆表名称的词,但以中心一字联缀之如唐白居易《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至浣花溪。
前一篇:十首不朽美诗,诉不尽母亲待我情
后一篇:有关古筝的古典唯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