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灿(1628~1680),字湘苹,江苏吴县人,大学士陈之遴继室。家学渊源,其祖姑徐媛为一代才女,其父为光禄丞经史皆通,故而徐灿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幼颖悟,通书史,识大体"。徐灿工诗词,善画观音大士像,著有《拙政园诗集》二卷、《拙政园诗余》三卷。其词极受时人推重,陈维崧云其"才锋遒丽,生平著小词绝佳,盖南宋以来闺秀,一人而已";陈廷焯亦称之"闺秀工为词者,前则李易安,后则徐湘,明末叶小鸾,较胜于朱淑真,可为李、徐之亚"。徐灿所作诗词颇丰,诗多于词,但艺术成就远不如词,这点陈之遴在《拙政园诗余》序中提及:"湘苹所为诗及长短句,多清新可颂——长短句愈于诗"。其《拙政园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划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中虽多有传统春恨秋愁及思夫怀远之作,但因逢国破家亡,故多伤世感事之语,又寓沧桑之感,寄冰雪之思。徐灿晚年皈依佛门,扫除文字,不复作诗为词,这位集才情、气节与卓识于一身的一代词人,彻底勘破世情,于暮鼓晨钟、青灯古卷中,度过了寂寞的余生。
徐灿一生,可谓坎坷,由明入清,经历了天崩地坼、时代鼎革之变迁,又随着丈夫的宦海沉浮而经历了人情的冷暖,饱尝了生活的酸辛。其夫陈之遴为中丞之子,是个有才干并且有野心的人,迎降清廷之后,以词臣蹿居政地,机智敏练。对于丈夫出仕清廷,徐灿始终抱着难言的苦痛,一方面传统的妇德和对丈夫的挚爱使她不能又不忍与陈之遴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儒家重气节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又使她对丈夫的作为深感遗憾。陈之遴虽然青云直上,但一直受人弹劾,处于岌岌可危之境,卓有见识、对政治风云有着清醒认识的徐灿并不觉得意外,她曾经委婉地劝说陈之遴退隐山林,仿效隐居苏州天平山的才女徐淑及其丈夫范允临,但终究未果。于是,徐灿心头纠缠着亡国之痛、思乡之愁以及本应是丈夫所有的失节之愧和对丈夫前途的忧虑,真个是千愁百虑,纷至沓来。正如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对其所作的评述:"双飞翼,悔杀到瀛洲。词是易安人道韫,可堪伤逝又工愁。肠断塞垣秋。"徐灿也多次在词中流露了自己的隐痛,如《风流子·同素庵感旧》:只如昨日事,回头想,早已十经秋,向洗墨池边,装成书屋,蛮襌象管,别样风流。残红院,几番春欲去,却为个人留。宿雨低花,清风侧蝶。
水晶帘卷,恰好梳头。西山依然在,知何意凭槛,怕举双眸。便把红襍酿酒,只动人愁。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悔煞双飞燕新翼,误到瀛州。
意深词曲,欲以王谢荣衰的前朝往事惊醒当局之人,一"悔"一"误",道出自陈之遴仕清以来激荡在徐灿内心无以言说的悔恨和难堪。虽身为闺中弱息,徐灿却有着明末清初爱国文人守气节重操守的冰霜之气、松柏之志,可谓深明大义、见识卓越,为清初名媛之典范。
徐灿的创作除了词外,还有《拙政园诗集》二卷,收于清吴骞《拜经楼丛书》,按体例编排,每一体中的诗作大致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收古、今体诗二百四十六首。《拙政园诗集》直到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由陈之遴六世从孙敬璋将其所藏家传钞本出示吴骞,才得以刻印行世。故《诗集》的最初刻本比《诗余》的始刻本晚一百五十年,流传颇少,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谓:"湘苹著有《拙政园词》行世。诗则仅见数首也。"盖俞氏未见其诗集。时人论及徐灿诗作的也极少。而今观之,虽不及词,亦多清新可诵。
词中成就最高的当属徐灿于国破家难时的作品,那些抒家国之思、兴亡之感的作品令人叹服。而诗作中反映这方面内容的却不多,如《舟行有感》其三:
鸣咽邗沟水,汀回晚系舟。
江都无绮阁,建业有迷楼。
月皎鸿秋吊,花红鹿书游。
芜墟腥未歇,杵血满寒流。
"邗沟水"即邗江,在今江苏扬东北。"江都"即扬州,"建业"即南京。陈之遴有首题为《金陵旧宫》的五言排律,诗题下注云:"壬午岁作"。壬午岁为崇祯十五年(1642)。徐灿作五古《送素庵之白下》亦当在此时,诗中有"斯行虽不遐,世故纷难任。天地异今昔,陵谷移崇深。旌旆弥天翻,长戢森如林"诸语,正是当时动荡局势的写照。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军攻入北京,思宗自缢;四月,清兵乘机入关,北京又为清兵侵占。次年,清兵大举南下,江南一带惨遭蹂躏。徐灿的《舟行有感》其三所描述的正是此间惨象,"呜咽邗沟水"、"芜墟腥未歇,杵血满寒流"诸语暗指清兵攻破扬州、屠城十日、及史可法壮烈殉国之事。这些诗句可谓"沉雄悲慨",故陈之遴六世从孙敬璋在《拙政园诗集题词》中称"非寻常巾帼所易及"。徐灿另有词《青玉案·吊古》是借"吊古"描述了这一沧桑巨变的历史,其中"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更是大胆地指出兴亡更替的原因。无怪乎倪一擎在《续名媛词话》中评此词"跌宕沉雄","非绣箔中人语"。
然而,如《石头闻警》:
曰梦谁非梦,此生何足怜。
不须回首望,乡国半愁烟。
再如《有感》:
少小幽栖近虎丘,春车秋棹每夷犹。
耳闻战伐犹三叹,眼见兴亡遂十秋。
入洛方思青盖谶,浮淮长恨锦帆游。
苍茫一片芜城月,何必吴吟始欲愁。
虽叹兴亡之哀,却已是无奈之感。从这类诗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来看,可能大多已不是陈之遴得罪遣戍(即1655年)前之作。徐灿诗作中很大一部分是抒发自己随夫远徙塞外、不得归的思乡怀旧之情。这种感情深沉却平和,是徐灿身经山河易主,家世多次变故后看破红尘的心境的反映,是极痛之后的平和。感情较为凄切、伤感的,如《忆梅花》:
迢遥清梦碧江湄,点点寒梅发旧枝。
欲拟色香谁得似,莫论开落总堪思。
花明茂苑乡关杳,人在穷边驿使迟。
旅况几年凄切甚,不须羌笛夜频吹。
顺治十五年(1658),陈之遴因作贿,结内监,"论斩,命夺官,籍其家,流徙尚阳堡"(《清史稿·陈之遴传》)。据吴伟业《亡女权厝志》记,陈之遴的"家人咸被系","全家徒辽左,用流人法"(《吴梅村全集》)。吴伟业曾写《赠辽左故人八首》,其二有云"短辕一哭暮云低,血窖冰天路惨凄"两句,描写了陈之遴出发时的惨状;"百口总行君莫叹,免教少妇忆辽西"两句,则以表面慰藉之语更深一层地揭示了这一全家遣戍的悲剧。第七首为陈母而作,有"生儿真悔作公卿"句,既慨叹宦海风波之险恶,也进一步写出这一悲剧之惨绝人寰。作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徐灿在身经如此巨变,身受如此打击之后,即便是已流徙辽左数年,终不免在其诗《忆梅花》中道出"旅况几年凄切甚,不须羌笛夜频吹",其内心苦痛于《秋夜偶成》亦可见一斑。《秋夜偶成》云:
一
一动金风剪众芳,黯红愁绿总茫茫。
龙沙日夜飞霜急,回首燕台菊未黄。
二
萧萧秋气逼窗寒,香冷金炉漏半阑。
笳鼓不须惊客枕,且容残梦到江干。
三
露白霜浓处处秋,月光依旧照朱楼。
碧阑干外花千树,可念羁人别后愁。
四
故国云山一望中,碧溪清氵此绕丹枫。
那知羁客愁千缕,日夜乡心逐去鸿。
五
半庭芳树冷秋烟,羌笛声中月又圆。
一寸愁心供永夜,幸多归梦岭梅边。
初徙塞外,她对朝廷充满希望,但也知不可能过早遇赦回乡,于是怀乡之情便在这矛盾中滋生漫延。《庚子元日》有云:
一夕和风佳气生,江南此际渐春荣。
椒觞献岁怀吴苑,玉佩朝正集汉京。
暖旭欲消青海冻,瑞烟遥带碧山晴。
金鸡为报归期早,柳色依依引客程。
"金鸡"是古代大赦时举行的一种仪式:举长杆、顶立金鸡,然后集罪犯,击鼓,宣读赦令。因古人迷信天鸡星动时,就要有大赦,故有这种仪式。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徐灿于1660年元旦作此诗,是明知陈之遴被免死革职,迁徙此地只不过一年有余,归乡之期尚遥不可及。然而她还是满怀信心,发出了"闻道君王思玉色,何时还向汉宫飞"?(《塞上见白雁》)这样的企盼之语。既便如此,充斥诗中的诸如"沙场犹有未归人"、"云里重寻归去路,碧空无尽月悠悠"这样落寞、怅惘的情绪实是徐灿无力于现实的感喟。此类诗作又如《秋闺》:
寂寂秋风瑟瑟衣,卷帘萋草尚依依。
鸟啼深院人谁到,云锁空山叶自飞。
病枕不堪愁里度,乡思翻觉梦中违。
阑干双泪凭谁落,欲寄伤心雁未归。
再如《立春感怀》:
千古荒凉地,春光到日迟。
息心疏翰墨,呵手事机丝。
紫塞愁中结,青山梦里诗。
年年当此日,端?问归期。
徐灿在历尽沧桑后,对功名利禄十分鄙夷。自己的丈夫为名为利,宁身仕二朝。为人臣者,又结党营私,受革职之惩罚。而朝廷君臣间为了名利,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丑事丑闻,徐灿耳闻目睹太多,所以她鄙薄功名,曾在《和素庵韵》诗中云:"浮沉久识虚名误,霄汉无劳彩笔干。"她能如此劝戒夫君,实是颇有见识。在《冬夜和诸儿韵》中云:
彩毫清夜竞迎春,隐隐窥帘月半轮。
幸有词坛为乐国,长无尘事即仙人。
瑶觞饯腊将愁去,玉管催花与岁新。
试揽凤毛群绕案,只今堪笑五侯贫。
她希望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这也是她人生经验的总结。她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她的怀乡凄婉之情交织在一起,反倒使心境愈趋平和,如《怀旧》云:
绮阁斜临碧沼开,一庭嘉卉半亲栽。
虽无苑囿同金谷,亦有篇章比玉台。
堆砌暂留将霁雪,调弦先赏未舒梅。
于今花草谁为主,还想又飞粉蝶来。
再如《已亥除夜》云:
八口皈依乞梵王,客心亲梦两难忘。
冰毫尽扫闲愁去,玉斗还消此夜长。
渐喜雪霜回塞草,遥知梅柳动江乡。
阳和忽转条风暖,好送雕轮凤阙傍。
此诗作于1659年,时徐灿全家八口已迁居盛京。经历了人世涛浪的徐灿有如寒冬后的菩提枯枝,在冥暗中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态。于是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羁旅之苦,怀乡之愁已渐渐淡然无迹。她的坚强不屈的毅力终于令她争得重返家园的机会,此时她的心性已极为淡泊。见《望沈城》云:
遥望层城带落晖,昔年曾此一枝依。
别来已见梅三发,到日惊看柳半肥。
莫向殊方悲失路,暂离尘网幸忘机。
秋空杲日中天照,旅雁征人却共归。
徐灿晚年皈依佛门,静坐修行,亦早有诗作表明她归佛意坚,见《和素庵写金刚经作》云:
朝朝探般若,尘念醒心头。
渐解经中义,浑忘塞上秋。
又如《同素庵游安平泉时以初度礼佛山寺次东城原题韵》中有"青云破梦终皈佛,绛雪回颜不羡仙"等诗句都表达了她的归佛之念。徐灿的塞外思归之作中感情的沉稳平静其实和信奉佛教有很大关系。
徐灿诗的题材较广泛,除上述外,或纪梦游仙,或拟古咏史,或题画咏物,或怀友悼亡。形式亦多样,五绝五律五古、七绝七律,各体皆备。语言清新淡雅,温柔敦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