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如来
(2016-11-28 13:11:38)
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行万里路 |
2016年11月,去了一趟尼泊尔。
我旅游的目的地很多都是和人文有关的。
尼泊尔的人文建筑和雪山美景之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缘:那里是如来佛祖的家乡。
佛祖如来在中国文化中内涵着平安吉祥。
我曾经讲过旅游的四美元素:美景、美食、美故事、美笑话,人文景观除了建筑的美还通常涵盖了其中的第三项:美故事,而尼泊尔还拥有其中的另一项:自然美景。
游览尼泊尔我是一个人,去如来的家乡需要“静、净、镜、境、径”。
自然美景是我用眼睛看到的上天给我们人类的恩赐,而我的大脑、我的心脏、我的血脉、我的神经甚至我的骨骼中一直在连锁激荡反应的却都是历史人文的元素,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我的眼睛一直在看、相机一直在拍而我的整个人其实一直在人类超过万年的历史文化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类似最新的AR科技呈现的场景)……
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关心我们同类的存在状态,与人文有关的景观就是我们观察我们同类的窗户,而自然美景是我们同类与我们自己存在反差的生存环境。
我们在关注我们的同类,我们同时也在思考自身。
到尼泊尔正赶上排灯节,这个印度教节日在佛教中也有一些文化留存,就像印度教和佛教中大量的同源文化符号。
佛祖是印度教文化转世系统中主神毗湿奴的转世化身之一。
而这种同源文化符号现象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似乎要远远超出东亚南亚甚至几乎所有宗教的发源地亚洲以及亚洲的现存可考历史。
加德满都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似乎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一群群印度教的年轻人挨家挨户随着音乐起舞等待主人的“红包”,排灯节有点儿像我们中国孩子的福利节日春节,又或者美国孩子“不给糖果就捣蛋”的万圣节。
不同的文化,一样的欢乐。
而真正让我释然地是如来家乡荒野中的蒿草居然在我儿时田野中游逛时都遇到过,这里的孩子光着身子在河里游泳嬉戏则让我感觉恍如时光倒流梦回童年“在河之洲”的家乡,即使是那并不平坦坑吭洼洼甚至有些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都让我想起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些路……
我惊奇于一切都那样熟悉,居然毫无异国他乡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不同文化群体彼此之间的隔阂,只是来自我们的无知或者知识不够。
旅游的第一站就在如来佛祖诞生、悟道的地点附近------恒河流域一片长满了包括菩提树在内的各种远古树木的原始森林附近的一片平原。
我考证《西游记》故事的现实原型地中,这一带是金平府故事的发生地。
为瞻仰佛祖的足迹,玄奘当年到过这里,记载这里是位于雪山中的“尼波罗国”。玄奘记载这里盛产花果,还有赤铜、披甲犀、命命鸟等等物产物种。命命鸟传说是一种有两个头的鸟,我一路上都在关注玄奘记载过的那些花果物种,我看到了那种在当地其实很常见的”命命鸟“,这种鸟真正的头部后方长着和头部形状对称的羽毛,这在动物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于迷惑捕食者的进化方式。回酒店后我到当地书店买了一本牛津大学的南亚鸟类大全,对照我拍的照片我找到了这种黑白相间的鸟,原来这种头部前后对称的鸟就是一种南亚的树木医生:啄木鸟。
百回本《西游记》附录中的唐僧身世故事,其实是附录作者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发生在佛祖家乡附近的一个“千佛本生”故事创作的,而其中河流的现实原型是恒河的一条上游支流。
我们乘着《西游记》和佛教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大象在原始森林中游览了一圈。排灯节期间的大象都是头部有彩绘的大象姑娘,其中一头彩绘大象姑娘带有人类才有的笑眯眯的表情朝我笑,我才发现原来大象可以有如此丰富的表情。
佛祖当年悟到“如果人能够像驾驭大象一样驾驭了自己的欲望,那他就涅槃了”,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使能够驾驭大象却依然驾驭不了自己的欲望。
也许是我考证《西游记》的福利,《西游记》金平府故事中的“灯节”和“犀牛”我都遇到了。这两个如来家乡的亮点,都是非常不容易遇见的。
我们的第二站则是一个被最现实的人间包围的最神幻的天堂。
我独自一人登上了那个河谷中心最高的一座山峰,发现这是一个周围被层层叠叠的莲花瓣一样的群山包围、只有一条生命的茎带河谷通道连接外界的世外桃源,如来佛祖诞生在这样一个似乎只有神话中才能一见的宝地,步步莲花生的故事实属自然。
在尼泊尔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日出和下一次日出的开始:日落。
到加德满都的几个历史古城,则似乎是到了现实的人间。
加德满都的古典建筑是一个综合了印度教、佛教、西方元素的时光隧道,而这些历史建筑毫无分别地在最近的一次地震中被严重损毁,在地球的周期性脉动面前众生及其创造的一切文化印记一律平等。
喜马拉雅山脉的频繁地震给印度教和佛教中的一些主要哲学打上了明显而深刻的思考印记,保护与破坏都是印度教和一些佛教流派中的重要神袛代表的哲学符号也深刻影响了其文化心理。
毫无意外,印度教和佛教的历史建筑有着大量的东方共同文化元素,我甚至能够从空气中嗅到似曾相识的文化味道,我居然可以从这些文化元素中读出中国的某些神话片段。文化是无形而确实的桥梁。
当然其中一些还是近代中国尼泊尔两国友谊的见证者与历史的亲历者。
而南亚的宗教建筑和东亚的宗教建筑之间的一些差别,有点儿像南欧的巴洛克建筑和中欧的哥特式建筑的关系。
一样的地理气候差别,相似的文化建筑不同。
在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遇到一位在夕阳下站在地震废墟上为重建化缘的佛教托钵僧人,古铜色的皮肤上坚毅的表情似乎诠释了这个佛祖的后裔要传达的文化信号。
佛祖如来,他会在佛教在东方的传承发扬里了然众生皆有佛性。
佛祖如来,他会从诸多对家乡的关注目光中看到般若多心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