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读四书-法儒
(2012-12-26 17:13:58)
标签:
四书儒学国学孔子 |
分类: 儒学修养 |
其实儒家主张的道德无邪与现代法治主张的引导规范理念并不矛盾(以人的幸福快乐为本引导规范而非严刑峻法这是现代立法与古代法家的区别之一),只是古儒偏重教育手段很多时候无法立杆见影,新儒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是努力将儒学精髓引入法律体系,我们姑且将这个重要方向命名为“法儒”。“法儒”的基本原理是用现代立法理念保留儒家精华去掉不适用时代部分加上当代新增部分,另一方面现代立法通过吸收儒家精华使得法律更贴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中国当代新生文化。
下面是英国边沁〈道德与立法〉中的道德元素与儒家道德元素的对比表。(有选择地接受边沁将数学引入道德划分的方法,自律和严谨是绅士的两个重要元素)
法 |
儒 |
|
儒 |
|
儒 |
快乐的种类 |
|
影响快乐敏感性 |
|
影响快乐敏感性 |
|
1、感官之乐; |
乐 |
1、健康; |
勇 |
17、厌恶偏向; |
恶 |
2、财富之乐; |
|
2、体力; |
勇 |
18、精神状况; |
|
3、技能之乐; |
智射御书数 |
3、耐力; |
勇 |
19、癖好; |
好 |
4、和睦之乐; |
齐家 |
4、身体缺陷; |
|
20、财务状况; |
财 |
5、名誉之乐; |
礼信 |
5、知识质量; |
知 |
21、同情性联系; |
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
6、权势之乐; |
治国平天下 |
6、智力; |
|
22、厌恶性联系; |
敌 |
7、虔诚之乐; |
忠诚 |
7、坚毅; |
勇 |
23、身体原质; |
气 |
8、仁慈善意之乐 |
仁义 |
8、稳定; |
勇 |
24、精神原质; |
器 |
9、作恶之乐; |
|
9、取向; |
道 |
25、性别; |
男女 |
10、回忆之乐; |
知止定静安虑得 |
10、道德情感; |
道 |
26、年龄; |
少壮老 |
11、想象之乐; |
诗 |
11、道德偏向; |
道 |
27、地位; |
君子 |
12、期望之乐; |
易 |
12、宗教情感; |
道 |
28、教育; |
明明德 |
13、基于联系之乐 |
棋 |
13、宗教偏向; |
道 |
29、气候; |
近 |
14、解脱之乐; |
恕 |
14、同情心; |
善 |
30、血缘; |
亲 |
|
|
15、同情偏向; |
善 |
31、政府状况; |
国 |
|
|
16、厌恶心 |
恶 |
32、宗教信仰 |
祖 |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从上表来看,同情心也就是“善”影响的是仁慈善意之乐“仁义”,厌恶心也就是“恶”影响的也是仁慈善意之乐“仁义”,同情性联系也就是“亲朋”影响到名誉之乐“礼信”,道德情感也就是“道”影响到技能之乐为首的“智”。
也就可见,东西方在道德元素本质上差别不是太大,人性使然,主要差异在归类细分方法上。
我在这里举个小小的例子。
孟子谈浩然正气:
它作为一种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作为一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否则,就要显得软弱乏力。这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凭偶然的正义行为所取得的。只要你行为中有一件事自己心里感到欠缺时,那种气会变得软弱乏力。
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你的浩然正气,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而无时不养气,但也要按照它成长的规律去帮助它成长。
“正气”这个词是东方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个词,因为比较抽象所以不是很好把握。
人的快乐与痛苦与人的敏感性有关。
而人的敏感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健康;2、体力;3、耐力;4、身体缺陷;5、知识质量;6、智力;7、坚毅;8、稳定;9、取向;10、道德情感;11、道德偏向;12、宗教情感;13、宗教偏向;14、同情心;15、同情偏向;16、厌恶心。17、厌恶偏向;18、精神状况;19、癖好;20、财务状况;21、同情性联系;22、厌恶性联系;23、身体原质;24、精神原质;25、性别;26、年龄;27、地位;28、教育;29、气候;30、血缘;31、政府状况;32、宗教信仰。
我们可以把“正气”归入与8-仁慈善意之乐、敏感性1、2、3、7、8相关联,这样孟子所论述的与“义”接近的“勇”(见义勇为)和“道”配合的“正气”可以直接纳入到现代法律体系。
作为我提出的“法儒”概念的一个例子做一尝试,未必十分恰当。
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梁启超对知者不惑的解读中对他那个时代的教育有这样一段话:现在的学校大都注重在智识方面,却忽略了智识之外之事,无论大学中学小学,都努力于智识的增加,反而将更为重要的“修养人格,锻炼身体”忽略了。梁启超对仁者不忧的论述集中在“保持积极进取,要吃得苦“,总结起来是韧性。梁启超对”勇者不惧“的解读有两点:1、心地光明(心地坦荡)2、要能抵挡社会上各种诱惑。
对于这段话如何理解?中国人智商不算不高,我重新诠释梁先生的这段话:智识重要,能够健康使用智识、能够持恒更新智识、知道如何运用智识、智识用于正确地方、敢于使用智识这五者同样重要。
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个个有出息,充分说明了梁启超教育思想的正确。
关于道德与立法。
在阻止犯罪的监护性动机中,有仁慈动机、自我保存动机、廉耻心、害怕神怒四类动机。其中廉耻心也就是道德动机是长远而言非常明显的一种约束力,边沁列出了两个民族有对抢劫缺少羞耻心,这两个地方现在一个深陷由欠债引发的经济危机一个长期处于极端分子导致的局势动荡。
这是英国边沁在200多年前就观察到了的现象背后的道德与立法之因所导致的果。
这提示我们教育尤其是人格与素质教育的长远效力。
当然边沁的初衷是将道德各因素细分纳入立法,边沁确信立法科学的宗旨在于使人能够“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
但是正如后世对边沁这一做法优点之外的不足指摘所呈现的,对于道德本身而言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立法-教育三者之间似乎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关系。
孔子曰:仁者无忧;孟子曰:仁者无敌。
仁者爱人,天地之心。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但仁的具体涵义也比较难以把握。
人性可感觉的快乐有:1、感官之乐;2、财富之乐;3、技能之乐;4、和睦之乐;5、名誉之乐;6、权势之乐;7、虔诚之乐;8、仁慈善意之乐;9、作恶之乐;10、回忆之乐;11、想象之乐;12、期望之乐;13、基于联系之乐;14、解脱之乐;
“仁”可以归为4、和睦之乐;8、仁慈善意之乐;
“仁”可归属于快乐类型,所以孔子说:仁者无忧。这种快乐属于是正能量的快乐,因此孟子说:仁者无敌。
仁进入立法从而也成为可能。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恒曰:孔子归纳能力超强,国人的强项。
就修身这件事,东西方有一些差异。东方人的文化中无论儒学、佛教、道教还是亚洲其它主要宗教中都多少有一些类似“苦行”的戒律,这种文化深刻影响了某些东方国家的现行法律,“苦”“乐”的度耐人寻味。
但是“苦行”的戒律不能引入法律导致将自身及他人的苦难增至最大的彻底“苦行”,而应该是一种将自身及他人幸福增长至最大的“节制”,也就是说应该至多是一种有利摒弃有害的纵欲而不是摒弃合理的快乐。
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恒曰:人生不过是习惯一束,生活习惯造就仁,仁在生活习惯中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西方法律中的功利原理目的是幸福增大。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人生逐步上扬是幸福感最持久的,既然如此幸福的逐渐增大而非大起大落原理,就必将在法律细节中体现出来,即细化到能够逐步引导民众从生活习惯开始幸福增大之路。
儒家中的很多思想是可以引入现代法律体系的,比如儒家中以引导“发生不诉讼”为目标的一些思想,而这些也因为与东方人文化基因吻合而与国情适应。
子曰:刚毅木讷,仁也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恒曰:这句话不太有名,易被忽视,原因是这可作为做事的原则,在以做人原则为长的论语中显得不太起眼。这个做人尺度精准啊,先觉而不多疑。人面对外界的刺激,会有本能的应激反应,这个尺度可以让人明而不乱。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恒曰:西方人讲“重要的不是对与错,重要的是原谅”,先秦时东西文化精粹就有交集,人性使然。
子曰: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的君子修行方法论。
子贡曰:有一言以终身行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恒曰:经典。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子交友之要。
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替。
孔子说话之要:相机半隐察颜观色。
子曰:不知者不怪也。
恒曰:关于意图如何影响害处,“不知者”在立法中可分为以下几类:纯属偶然、无意加上掉以轻心、无轻率但误测了某项完全的辩解理由、无轻率但误测了某项部分的辩解理由、误测加轻率、纯属有意且无误测次要后果的害处并不因为动机的性质而被勾销。
对于“不知者”也要看属于哪种“不知者”。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恒曰:文化与流行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广。
子曰:唯上知下愚不可移。
恒曰:与玄奘唯识论接近,中智中产之教育最有可为,因为大多数人无须到成佛成圣境界。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有勇无义为乱。
恒曰:有义无勇亦不可称君子,总结出来四个字“见义勇为”。
子贡自比与老师孔子: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恒曰:学如子贡,寻己之矮墙而补之。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恒曰:夫子最有争议的观点,抛开男女平等就错了,生理上的原因决定了女人天生心思细腻,哄是必要的,否则等着鸡飞狗跳吧。夫子迂矣,嘿嘿!
孟子论仁政: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饥,然后驱而之善……
恒曰: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恒产定恒心;对于士人而言,也不必羞于谈恒产。
即使快乐是有理智的人为自己的目的所希望的唯一东西,他们仍然很可能宁愿要一个较为复杂的共同标准,据此公共福利的最大增长受到独特的分配原则制约,或者受到规定不得牺牲任何个人的根本利益这一禁律制约。
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点上其实没有区别,人性共通使然。
孟子见梁惠王于沼上(囿园):古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恒曰:公园与私囿之别。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从第一篇就清晰可见。
孟子曰:天下恶乎定,定于一。不嗜杀者能一之,天下莫不与叶,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兴之矣。
恒曰:孟子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原理于经济亦有意义。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在孔孟的理论体系里,君子是有地位的,而君子地位是关系到仁也就是仁慈善意之乐的敏感性因素之一,因此中国古人论述很多方面君子特征,与人为善就是其中很重要一点。
孟子曰:里仁为美……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里仁为美,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宅。影响人的快乐的敏感性因素中就有气候也就是环境因素,因此才有了“孟母三迁”,而孟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与孟母一脉相传;
仁者如射,仁和属于进攻的射箭类比,其实是符合辨证法对立统一原则的,惩恶即扬善,因此射箭也并不属于不仁的行为,这一点又显示出孟子的思想并不迂腐;
惩罚在西方也被认为本身就是一种恶的行为,因此惩罚在无理由、无效、无益或无必要的情况下不被提倡,只在一种情况下即惩罚能阻止更大的恶的发生才提倡。
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射箭没有射中,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海明威名言:与别人相比并不显得自己高贵,与自己昨天相比才显出高贵。海明威难道学过孟子?
海明威的话语中,前者做法激化矛盾,后者做法鼓励学习创新。
现代家庭单位总体朝精小方向发展,从而有利流动。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恒曰:经典。儒家的道不同于老道、释道,儒家的道是指无邪。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是用于战争的,到后来这句话已经有个更新的发展,及至今日可能已经需要增加很多内容。
但这三句仍然是最基础的。
孟子曰:天下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恒曰:这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互为支持补充。至今其仍有可吸取精华。
从孟子使用“绰绰有余”这个词的语境来看,孟子对“自由”珍之如馐。
但是孟子可退而进,至少做到了一点,就是即使一言不发,也能让他周围的人在做坏事时有所收敛。
从这种意义上讲,孟子所起的作用类似什么?意义重大!
可能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中国需要更多的孟子!
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恒曰:孟子解释三种税法其实税率都是1/10,而其中的贡法孟子解释是,不管丰年饥岁一律采取固定农租。而助法(可能还有彻法)则可能是根据年景不同收成不同收取不同田租(原文未详细写)。
这就有点儿像营业税改增增值税的原理。
最后我们还要记住以下成语来自孟子:过则改之,怨天尤人。
孟子曰:民为贵。
恒曰:这是孟子最为后人尊崇的“民本”思想,在那个时代尤其难得,那可是封建社会之前的时代。跨越了2000多年,这段话读起来仍然亲切温暖。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
恒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工程是跨越几千年的伟大工程。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恒曰:“仁”是“人”身上体现出之“人性”,儒道“心无邪”属于“人性”亦“人”道。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恒曰:贤者先自修,而后可修人。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下不带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恒曰:前两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归纳的特点;后两句则是抛砖引玉产生了“修齐治平”。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恒曰:夏天是人欲望蓬勃的季节,中医讲“夏养心”自有其理。适度节制是符合东方哲学的。
孟子在很多地方都阐述过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点,以防出现轻重不分主次不分,这也是为何我在恒善树书院中单独设立了一个“透过现象抓本质”课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透过现象抓本质”这一哲学也是会产生一些实际或者说现实问题的。与此类似,康德的哲学核心精华也是有适用边界的,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否则容易在现实中产生问题。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恒曰:教育的确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对极聪明和极愚笨的人都效果不大,中智最有可为(曾国藩)。孟子的不教而教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孟子的“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则是对可教者的方法,圣人基本都是哲学高手。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
恒曰:人的形体容貌,是秉自然之理而生成的,这就是所谓天性,只有圣人才能尽自然之理,使天生的形体更加充实完美。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发散出更加成熟的气质,自然也就改变了人的举止容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再加一句:书中自有健身房。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类,君子之所以教也。
恒曰:及时雨本指教育。目前的互联网趋势是第五种:拿自身品德学问,影响那些不能登门受业的人,使他们通过自修得到成功的。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恒曰:这段话里成语经典连篇,属于孟子的语录系列中精品。以仁存心、仁者爱人、有礼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都是千古传诵。
仁,属于仁慈善意之乐;礼,属于边沁指名誉之乐。
仁和礼又都属于私德,忠诚爱国则属于公德。
君子遇到逆之人,先自省私德仁礼是否有过,再自省忠诚爱国是否不足。反省过后,一定能够有所进步,之后如果逆之人仍然无礼,则君子可以说了:粗野狂人罢了。反省过后既然不是不仁不礼不忠,则忧虑过后对于忧患之事也就无须放在心上,此论述可归之谓“心存仁礼、忠心无愧、天道存之”。
国人在反省自己和他人时,不妨结合一下私德和公德、东方道德和西方道德,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免于偏失。
如果立法时对好的东西兼收并蓄将是极好的,当然融会贯通是基础。
逆就是“作恶之乐”,君子“恶之”也就是“厌恶之”当属正常,儒家哲学的核心就是“心无邪”,儒家的君子是有原则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