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西游记》拍摄期间给张纪中导演提的一些建议(原信内容未改)
(2012-02-16 14:27:06)
标签:
吴承恩西游记新西游记娱乐孙悟空唐僧文化文学玄奘幽默 |
分类: 西游记研究 |
关于重拍《西游记》的建议
我在考证《西游记》的过程中有以下收获可以为翻拍《西游记》的导演提供参考:
1、百回本《西游记》大行于世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书,但都没有流行起来,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百回本《西游记》可不可以续写?
先说有没有必要,我认为有必要。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座文学金矿,被我们的影视导演反复翻拍,当西方的《哈里.波特》在全世界大流行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还在抱着老祖宗那几本名著反复咀嚼,实在有点愧对先人,我们国内的作家需要努力了,得拿出点跟老祖宗不一样的东西吧!我认为续写《西游记》不是要重复吴承恩的东西,而是要在研究透彻《西游记》的基础上,用和他相似的素材和相似的手法续写一些全新的故事,如果能进一步借鉴吴承恩的经验能写出一部中国的《哈里.波特》那就最好了!
我们还是先谈续写《西游记》的问题!
要想续写《西游记》,必须摸清楚百回本《西游记》创作的素材来源和创作手法,但这也只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要想续写原汁原味的《西游记》还需要对明代的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
我通过三本《考西游》基本摸清了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的思路和手法:
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是以玄奘行程信息作为安排故事顺序的依据,在考证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玄奘从出长安一直到灵山的玄奘行程素材基本都已经用过了,回程再次过印度河丢失经书花果种子的素材也用过了,也就是是说关于玄奘取经的素材只有他除去印度河经历的回程素材可以使用,而且这些素材本身应该具有一些传奇色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取经经历和《大唐西域记》里的大部分素材都被吴承恩用过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关于玄奘取经回来译经的部分不好加工成传奇故事,只有《大唐西域记》回程资料里的“卷十二”未被使用过可以作为加工的素材,插入到回程故事中,具体位置应该是在99回之后和100回之前,具体如何打破九九八十一难的套路,可以用文学手法解决。
这些是具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素材,而且是玄奘回程记载的,主要是发生在新疆南部一带,吴承恩没有使用过这些素材,结合第十二卷的玄奘其它记载,可以写出七八个故事十九难达到一百难。
吴承恩创作过程中还主要参考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平话《西
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在上述素材中,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和平话素材基本都用过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有最后三个回程故事可以借鉴,但我们还要注意这些素材吴承恩在百回本中已经用过了,而且不止一次,我们可以从回程角度适当借用,《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的素材可以改编使用。
盘点一下吴承恩用剩下的边角料素材就上面这些了。
应该用这些素材写出7、8个新故事,这样新剧才有噱头。
有了吴承恩相似的素材、摸清了吴承恩基本手法,这只能在技术上保证这个续写《西游记》可以写,但写作质量和明代语言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我们总结一下胡适先生续写《西游记》时犯的错误:
胡适先生也是一个超级《西游记》迷,迷到什么程度,迷到对《西游记》中的故事不满意,自己要亲自动手改写一个故事。在《胡适论学近著》中胡适先生讲:“十年前我曾对鲁迅先生说起《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99回)未免太寒伧了,应该大大的改作,才衬得住一部大书。我虽有此心,终无此闲暇,所以十年过去了,这件改作《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完全改作过了。自第99回“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起,到第一百回“却说八大金刚使第二阵香风,把他四众,不一日送回东土”为止,中间足足换了6000多字。”
胡适先生改写的这个故事是“观音点簿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图
书馆借相关资料看一下这个故事,故事参考了《大唐西域记》中的“三兽”传说,但是当作《西游记》八十一难并不合适,因为吴承恩创作的第八十一回是根据玄奘回国过印度河失经的真实经历创作的,所以作为最后一难更合适,胡适先生以及国内所有研究《西游记》的学者都没有意识到吴承恩是认真考证了玄奘取经经历并作为安排故事顺序的主线,所以不明白为何吴承恩要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放在关键的第八十一难。胡适先生创作的那个故事是根据玄奘在印度的记载为素材的,如果要放只能放在49回和99回之间更合适,同时胡适先生所使用的这个故事素材和吴承恩使用的素材撞车了。
胡适先生创作的那个故事在文字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上面的考证来看,吴承恩使用《大唐西域记》的素材创作时抛开可故事里原内容,取印度文化的骨架后,发挥想象用中国文化的血肉来创作故事,而胡适先生改写的这个故事太忠于《大唐西域记》的原素材了,宗教味道太浓,而吴承恩对《大唐西域记》的宗教故事没有过深探究,宗教意识不浓,只是作为文学素材随心所欲的写;
胡适先生改写的这个故事中短短的这一段话里的“大欢喜”、“决计”、“机缘”、“贵村”在《西游记》里的100回里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换句话说这不是吴承恩时代的词汇,这些“不合时宜”的词汇多了,自然味道就不对了,胡适先生对明代的语言的特点掌握不够也是一个原因。“大欢喜”、“机缘”这些佛教中的词汇加重了故事的宗教味道,这又间接导致了第一个问题。大家该问了,你一点点对过?我当然没那样笨,现在WORD里有一个“查找”功能,在《西游记》的电子版上一个“查找”就搞定了。
从语法上来说,胡适先生使用的语言太过正式书面化,和百回本中口语化的特点不符
合,胡适先生没有按照明代的语言风俗写也是一个原因。
2、根据我的考证,吴承恩是按照玄奘取经行程信息安排故事顺序的,因此我们拍新《西游记》的外景地、服装、道具、场景等等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地点做些调整,这样可以更加精彩,同时可以和原有《西游记》有全新的突破。
3、从《西游记》的演变过程来看,经历了很多中国传统戏剧的锤炼,从杂剧《西游记》、《礼节传簿》都曾经为《西游记》的发展丰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还存在的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中仍然还有《西游记》的折子戏,可以说《西游记》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因此,在重拍《西游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这也是老版《西游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4、我在考证《西游记》的过程中发现,在百回本的创作中由于素材来源很多,因此在某些故事的情节和衔接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白龙马因为烧了父亲的明珠就被父亲告上天宫判了死罪,这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所以需要更改一下。此外,吴承恩原创的很多故事老套路太多,所以有些故事可以简化一些,否则就会陷入无聊,这是老版本《西游记》没能避免的一个问题,有些戏不够精炼。
5、
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和沙僧的感情戏当以师徒感情为主,而唐僧的感情戏要把
握好度,吴承恩倾注了很多心血刻画的猪八戒虽然是一个黑懒贪谗的角色,也有相当的神通,但其实他也是吴承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群为素材创作的,因此他身上也有情感成分,尤其是念念不忘的高老庄,应该适当渲染。
要想拍好《西游记》新剧,还必须总结吴承恩创作百回本的思路特点、缺点和优点,我通过考证《西游记》,做了一些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的素材也大都使用过了,只剩下了玄奘回程的素材没有使用,而这些回程素材就是续写《西游记》的最好素材,我们到后面再细谈。
15、
富华于2009-12-26
新浪微博:富华爆笑点评新闻http://weibo.com/mmgg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