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新《西游记》拍摄期间给张纪中导演提的一些建议(原信内容未改)

(2012-02-16 14:27:06)
标签:

吴承恩

西游记

新西游记

娱乐

孙悟空

唐僧

文化

文学

玄奘

幽默

分类: 西游记研究

关于重拍《西游记》的建议

                       致张纪中导演

我在考证《西游记》的过程中有以下收获可以为翻拍《西游记》的导演提供参考:

1、百回本《西游记》大行于世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书,但都没有流行起来,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百回本《西游记》可不可以续写?

先说有没有必要,我认为有必要。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座文学金矿,被我们的影视导演反复翻拍,当西方的《哈里.波特》在全世界大流行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还在抱着老祖宗那几本名著反复咀嚼,实在有点愧对先人,我们国内的作家需要努力了,得拿出点跟老祖宗不一样的东西吧!我认为续写《西游记》不是要重复吴承恩的东西,而是要在研究透彻《西游记》的基础上,用和他相似的素材和相似的手法续写一些全新的故事,如果能进一步借鉴吴承恩的经验能写出一部中国的《哈里.波特》那就最好了!

我们还是先谈续写《西游记》的问题!

要想续写《西游记》,必须摸清楚百回本《西游记》创作的素材来源和创作手法,但这也只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要想续写原汁原味的《西游记》还需要对明代的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

我通过三本《考西游》基本摸清了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的思路和手法:

吴承恩创作百回本《西游记》是以玄奘行程信息作为安排故事顺序的依据,在考证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玄奘从出长安一直到灵山的玄奘行程素材基本都已经用过了,回程再次过印度河丢失经书花果种子的素材也用过了,也就是是说关于玄奘取经的素材只有他除去印度河经历的回程素材可以使用,而且这些素材本身应该具有一些传奇色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的取经经历和《大唐西域记》里的大部分素材都被吴承恩用过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关于玄奘取经回来译经的部分不好加工成传奇故事,只有《大唐西域记》回程资料里的“卷十二”未被使用过可以作为加工的素材,插入到回程故事中,具体位置应该是在99回之后和100回之前,具体如何打破九九八十一难的套路,可以用文学手法解决。

这些是具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素材,而且是玄奘回程记载的,主要是发生在新疆南部一带,吴承恩没有使用过这些素材,结合第十二卷的玄奘其它记载,可以写出七八个故事十九难达到一百难。

吴承恩创作过程中还主要参考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平话《西

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在上述素材中,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和平话素材基本都用过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有最后三个回程故事可以借鉴,但我们还要注意这些素材吴承恩在百回本中已经用过了,而且不止一次,我们可以从回程角度适当借用,《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的素材可以改编使用。

盘点一下吴承恩用剩下的边角料素材就上面这些了。

应该用这些素材写出7、8个新故事,这样新剧才有噱头。

有了吴承恩相似的素材、摸清了吴承恩基本手法,这只能在技术上保证这个续写《西游记》可以写,但写作质量和明代语言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我们总结一下胡适先生续写《西游记》时犯的错误:

胡适先生也是一个超级《西游记》迷,迷到什么程度,迷到对《西游记》中的故事不满意,自己要亲自动手改写一个故事。在《胡适论学近著》中胡适先生讲:“十年前我曾对鲁迅先生说起《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99回)未免太寒伧了,应该大大的改作,才衬得住一部大书。我虽有此心,终无此闲暇,所以十年过去了,这件改作《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完全改作过了。自第99回“菩萨将难簿目过了一遍”起,到第一百回“却说八大金刚使第二阵香风,把他四众,不一日送回东土”为止,中间足足换了6000多字。”

胡适先生改写的这个故事是“观音点簿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图

书馆借相关资料看一下这个故事,故事参考了《大唐西域记》中的“三兽”传说,但是当作《西游记》八十一难并不合适,因为吴承恩创作的第八十一回是根据玄奘回国过印度河失经的真实经历创作的,所以作为最后一难更合适,胡适先生以及国内所有研究《西游记》的学者都没有意识到吴承恩是认真考证了玄奘取经经历并作为安排故事顺序的主线,所以不明白为何吴承恩要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放在关键的第八十一难。胡适先生创作的那个故事是根据玄奘在印度的记载为素材的,如果要放只能放在49回和99回之间更合适,同时胡适先生所使用的这个故事素材和吴承恩使用的素材撞车了。

胡适先生创作的那个故事在文字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从上面的考证来看,吴承恩使用《大唐西域记》的素材创作时抛开可故事里原内容,取印度文化的骨架后,发挥想象用中国文化的血肉来创作故事,而胡适先生改写的这个故事太忠于《大唐西域记》的原素材了,宗教味道太浓,而吴承恩对《大唐西域记》的宗教故事没有过深探究,宗教意识不浓,只是作为文学素材随心所欲的写;

胡适先生改写的这个故事中短短的这一段话里的“大欢喜”、“决计”、“机缘”、“贵村”在《西游记》里的100回里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换句话说这不是吴承恩时代的词汇,这些“不合时宜”的词汇多了,自然味道就不对了,胡适先生对明代的语言的特点掌握不够也是一个原因。“大欢喜”、“机缘”这些佛教中的词汇加重了故事的宗教味道,这又间接导致了第一个问题。大家该问了,你一点点对过?我当然没那样笨,现在WORD里有一个“查找”功能,在《西游记》的电子版上一个“查找”就搞定了。

从语法上来说,胡适先生使用的语言太过正式书面化,和百回本中口语化的特点不符

合,胡适先生没有按照明代的语言风俗写也是一个原因。   我们看看《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在到小雷音寺时的一段话:“那长老策马加鞭,至山门前,见“雷音寺”三个大字,慌得滚下马来,倒在地下,口里骂到:“泼猢狲,害杀我也!现在是雷音寺,还哄我哩!”,这才是百回本风格的语言,而胡适先生上面那段话:“贫僧久闻“三兽窣堵波”之名,但恨无缘拜扫瞻仰。天幸今日无意中亲到塔下,岂可错过机缘?”,更象是宣读文书。

  

2、根据我的考证,吴承恩是按照玄奘取经行程信息安排故事顺序的,因此我们拍新《西游记》的外景地、服装、道具、场景等等都可以根据相应的地点做些调整,这样可以更加精彩,同时可以和原有《西游记》有全新的突破。

 

3、从《西游记》的演变过程来看,经历了很多中国传统戏剧的锤炼,从杂剧《西游记》、《礼节传簿》都曾经为《西游记》的发展丰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还存在的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中仍然还有《西游记》的折子戏,可以说《西游记》以戏剧的形式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因此,在重拍《西游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这也是老版《西游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4、我在考证《西游记》的过程中发现,在百回本的创作中由于素材来源很多,因此在某些故事的情节和衔接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白龙马因为烧了父亲的明珠就被父亲告上天宫判了死罪,这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所以需要更改一下。此外,吴承恩原创的很多故事老套路太多,所以有些故事可以简化一些,否则就会陷入无聊,这是老版本《西游记》没能避免的一个问题,有些戏不够精炼。

 

5、               最后,不能迷信技术,打动人内心的情感戏永远是一部经典之作必不可少的。

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和沙僧的感情戏当以师徒感情为主,而唐僧的感情戏要把

握好度,吴承恩倾注了很多心血刻画的猪八戒虽然是一个黑懒贪谗的角色,也有相当的神通,但其实他也是吴承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群为素材创作的,因此他身上也有情感成分,尤其是念念不忘的高老庄,应该适当渲染。

 

要想拍好《西游记》新剧,还必须总结吴承恩创作百回本的思路特点、缺点和优点,我通过考证《西游记》,做了一些总结:

1、                百回本是按照《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玄奘行程经历安排故事顺序的,百回本的故事顺序和从前版本的顺序基本没有任何关系,从前版本的故事只是作为素材被重新加工排序,这是吴承恩创作的主线。  

 百回本《西游记》中还有很多直接参考了《大唐西域记》的故事,尤其是后半部分,基本上以《大唐西域记》的素材为基础创作的。               

2、             吴承恩使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的信息时有时顺序稍有调整,但都相距不远。

3、             吴承恩在参照使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以及从前版本《西游记》中的信息时从不直接使用,而是做些更改,但是还要留些痕迹,这个特点贯穿了整本书的写作。

4、             吴承恩将玄奘的经历加工成故事时总是想刻意保留一些关键信息,这些来自实际经历的信息被刻意保留到故事中后有时候会令读者感觉到有些怪怪的,前面提到的“观音院”故事中主持见了唐僧的袈裟竟然哭了起来的细节、四圣试禅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平顶山故事中的压龙山压龙洞部分以及令人不解的妖怪的狐狸母亲和舅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5、             《西游记》中大部分章回故事妖精出场前都会有一个过渡的小故事,或是寺院或是人家,这些小故事大多是吴承恩原创,这些故事是用来提供唐僧行程地理信息的,作者通过这些故事从地理上将玄奘取经的经历串起来,其中大部分故事尤其是吴承恩原创和改编的故事,作者将玄奘实际行程信息用在了故事创作中。

6、             在百回本中猪八戒做主角或非常活跃的故事章回、段落------这些故事的相当一部分和女人和女妖有关------基本上都是吴承恩的原创,有些是过渡故事,有些是独立故事,这些故事基本都是吴承恩新创作的。

7、             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对从前版本的素材都能善加利用,但不是照抄,而是经过认真考证后对之前版本素材进行适当改编,同时加入自己的考证观点,他很好地兼顾了传统与现实,最典型的是12回“出长安”和对孙悟空现实原型的处理。

8、             吴承恩把一些在之前版本中不在一起的同类的故事放到一起,如:观音院借袈裟和黑熊精偷袈裟、黄风怪和流沙河等等,唐僧悟空三次矛盾引出的三个“前孙悟空”也可以算是分类处理。

9、              吴承恩使用《大唐西域记》素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拘于原故事内容,使用其中的一些重要素材做骨架,之后就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开始自由发挥,和原故事内容相去甚远,但是仔细品读还是可以发现痕迹。百回本最后几个故事和前面的精彩故事相比非常乏味,这是素材不足造成的,我们总结前面的考证会发现,百回本中那些非常精彩的故事大都是吴承恩在从前版本的基础上改编的,而纯粹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中的素材创作出的故事都不是很出色,这一点我们要客观评价。吴承恩创作百回本使用玄奘行程信息和对沿线国家记述素材的时候非常随意,绝不局限于故事的原来的宗教宣扬目的和原来的故事内容,而是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故事中原来的素材进行改编与引申,“佛顶骨”可以成为百回本故事中的骷髅,佛生前穿过的袈裟可以成为一个百回本故事中的纳锦背心,这是吴承恩使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素材的重要特点,在整个百回本尤其是后半部分,吴承恩大量地使用了这种创作方式。

10、          木仙庵树精故事最重要的特点是诗词占了绝大部分篇幅,这是吴承恩所擅长的,百回本中诗词密集的部分大都是在之前所有版本的《西游记》中都没有的故事,是吴承恩原创,这是一个规律。

11、           吴承恩将王舍城的婆罗门刻画为吃人妖魔,是因为他通过阅读《大唐西域记》发现佛教故事里有大量的婆罗门教徒(古典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辩论争斗的故事,很多佛教故事里所谓的魔王描写的都是和佛教徒争斗的婆罗门教徒,这其实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宗教斗争。前面我们的考证中也发现吴承恩将信奉外道邪说的胜密刻画成了道人,这是因为他不了解玄奘记载的外道是哪种宗教的教徒,但是他知道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争斗的历史,所以用中国人熟悉的道士代替印度的外道(通常是印度教徒)。在前面使用龙的题材的时候也有这种规律,吴承恩在刻画九头蛇的时候其素材来源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蓝摩国的龙,是印度文化中的龙,但是在百回本中我们看到的确是中国文化中的龙形象,这其实是一个道理,吴承恩不了解印度龙,只能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形象去写故事。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百回本《西游记》的故事其实是印度文化的骨架,中国文化的血肉,是中印文化的混血儿。

12、          在百回本中有几个妖精名字很多,红孩儿和后面的白鼠精也是如此,这是为何呢?。我们注意到这几个故事都是平话中原来就有的故事,火焰山故事各版本都基本完整,我们看看刚才各版本的内容就会发现,罗刹女来自平话,铁扇公主来自杂剧,铁扇仙在之前版本中没有,但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有一出“迷路问仙”,这可能是吴承恩从“迷路问仙”中得到灵感创造的。而且在百回本之前的所有版本中铁扇公主的武器都是“铁扇子”,在百回本中吴承恩改成了芭蕉扇,没有出现铁扇的痕迹,但是故事里却出现了铁扇公主和铁扇仙,明明是芭蕉扇,哪来的铁扇公主,这其实说明吴承恩是根据结合平话和杂剧创作的59-61回,并且将各版本所有名字都保留了下来,这也是是吴承恩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版本的素材他都尽量使用,绝不浪费。吴承恩似乎不愿意浪费一点素材。

13、          吴承恩将玄奘行程作为故事顺序是他创作的第一原则,而不太顾及原故事中的内容,其实上面的印度文化中“烈士池三兽佛塔传说”故事更容易被和玉兔精故事联系起来,而且平话代已经有了玉兔精故事的雏形,但是玉兔精故事被放到了后面,而且揉进了后面一个玄奘对后面一个国家的记载,从这个规律来判断,前面的无底洞故事和灭法国故事中吴承恩也是使用的相同手法,也就是说这两个故事中和《大唐西域记》中相关素材相似的部分都是吴承恩写进去的,而不是平话代的遗留,吴承恩对平话代故事并没有进行严格地考证或者说平话代故事无法进行严格地考证,原因是前面我们已经总结的一点:平话代的故事顺序和玄奘行程无法对应,其残留内容中也很难和玄奘行程信息对应,这是吴承恩使用平话素材的一个重要规律。

14、          我们通过对前面的考证总结发现,吴承恩在12回到50回主要是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素材,到50回后使用《大唐西域记》和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的内容增多,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向《大唐西域记》转变的原因我们前面分析了,而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向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的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素材更接近小说的样式,吴承恩用起来显然顺手,而杨景贤杂剧《西游记》是戏剧剧本模式,用起来别扭,但到了百回本后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素材已经基本上能用的都用了,所以开始使用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的素材,到最后的时候,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的素材也基本上被吴承恩都用了一遍。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的素材也大都使用过了,只剩下了玄奘回程的素材没有使用,而这些回程素材就是续写《西游记》的最好素材,我们到后面再细谈。

15、   结合前面的考证,我们发现吴承恩使用了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的几乎所有素材,也使用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几乎所有素材,吴承恩改编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故事手法和使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素材的手法一样,很多都是基本完全脱离开原素材的去进行文学再加工,而且由于原素材都不是很丰满所以文学加工的工作量很大,基本属于吴承恩原创。这和吴承恩使用平话的素材是完全不同的,后面我们再总结吴承恩使用平话素材的问题。

 

富华于2009-12-26

新浪微博:富华爆笑点评新闻http://weibo.com/mmggd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