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僧外语很好
(2012-02-09 09:34:50)
标签:
孙悟空唐僧文化文学吴承恩西游记新西游记玄奘娱乐 |
分类: 历史宗教 |
作者:富华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63999500_4_1.html
玄奘法师不但有一付好容貌,而且嗓音非常有磁性,按照通常的规律讲外在条件太好的人大都脑子里没有东西、很空洞,但是玄奘法师是个例外,他是很有水平很有思想。
下面再说说玄奘法师的“外语”问题和对“时髦”的态度。
玄奘法师的外语功力集中的体现在他翻译佛经和写《大唐西域记》上面。
大家知道,翻译外来文化最难的就是哲学,如果翻译者不通晓这门哲学,很难想象你能把它翻译出来。
玄奘翻译的佛教经文里很大一部分都包含哲学的内容,这些佛经里还包含了印度文化里的方方面面,所以这种翻译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玄奘在翻译的时候还针对前人包括法显的《佛国记》中的翻译错误做了大量的勘误,最典型的是观世音菩萨的翻译,玄奘认为从含义上讲应该翻译成观自在菩萨。
但是由于法显的翻译在民间已经被广泛接受,约定俗成,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天仍然叫观世音菩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的不一定就能为大众接受,这就是现实。
从玄奘法师的成就看,玄奘应该是个语言天才,不信今天外语系的同学们可以试试象玄奘法师那样用你学的外语到那个母语国家发表一篇关于那个国家哲学的演讲,还先别说你讲完了人家授予你荣誉学位,你的演讲要是能博得人家一片掌声我就服你。
学东西还得要塌塌实实!不要只学表面的皮毛却不学人家真正的精华。
现在学外语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前卫,打扮时髦、思想西化,因为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是一种强势文化,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但是西方文化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沉下心来认真钻研才能有一定的收获,不要以为会说几句外语认识几个外国朋友就认为是了解西方文化了。
在这方面我们自学外语成材的玄奘“同学”做的就很好。
玄奘“同学”自学的是当时中国主流的外语梵语(古印度语,相当于现在的英语),为的是有一天能到印度去自费留学。
玄奘“同学”不靠父母(也靠不上,因为全去世了)、不靠国家资助(事实上当时的政府反对他去留学,没把他抓起来就不错了),自己一路演出打工(给人家讲经唱经),争取到了奖学金(也可以叫赞助),到印度完成了留学。
玄奘法师有内涵,不盲目追赶潮流,不穿时髦服装不玩纹身不耳朵穿孔不嚼口香糖,说到这里你该说了,那会儿哪有这些玩意儿啊?
我告诉你这些都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我们玄奘“同学”在当年的印度全见识过,只不过玄奘“同学”不像今天的某些中国同胞盲目模仿,而是采取正确对待的态度。
事实上玄奘“同学”对当时印度一些人暴露身体非常反感,称他们为“露形外道”;他对印度的人体彩绘也持反对态度,称他们为“涂灰外道”;他对古代印度人耳朵穿孔也没有好感,更不会去模仿。
玄奘“同学”唯一比较赞许的是古印度人吃完饭后嚼杨柳枝清洁口腔的做法!这也是如来佛祖的习惯,佛教故事里有记载。
所以估计注意口腔卫生的玄奘“同学”对口香糖不会太排斥。
虽然不模仿外国的“时髦潮流”,但是玄奘“同学”的外语功力绝对了得。
他在印度发表演讲后(肯定不是用汉语!那会儿印度没有孔子学院),大乘佛教授予他“大乘天”、小乘佛教授予他“解脱天”,按照今天的学位套,就是获得了两个博士后学位,大学生涯到头了,没法再读下去了。
你说人家对印度佛教文化研究到了何种程度?
玄奘“同学”关注的是外国文化的实质精髓内容,而不是那些外在的形式甚至是糟粕的东西。
留长发和性开放在玄奘“同学”那里更绝对是一点市场都没有。
玄奘法师就见过当时有些印度人留长发,而且从现存的很多古代印度神庙的雕塑来看,那会儿有性开放倾向的印度人不在少数。
但玄奘法师不但坚决抵制长发(而且抵制的很彻底),也非常的洁身自爱(你听说过他的绯闻吗?注意我说的是玄奘法师而不是文学里的唐僧,唐僧那个家伙虽然实际上也没干啥但是绯闻满天飞)。
大家现在看到了,天体运动、人体彩绘、耳朵穿孔、留长头发、性开放都不是新鲜东西,那都是古代印度人玩剩下的,现在的年轻人别跟着瞎起哄了。
那也不是外国文化的精髓,玄奘对印度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功力才是学到了外国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