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僧确实是个精致的潮男
(2012-02-08 09:07:07)
标签:
新西游记西游记玄奘唐僧文学孙悟空娱乐 |
分类: 历史宗教 |
作者:富华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63999500_4_1.html
新《西游记》中最大的宣传卖点是白唐僧变成了黑唐僧,而且说是根据历史的资料,而这个最大的卖点恰恰搞错了,历史上的玄奘意志坚定是真,但是却不是黑唐僧而是一个精致男,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历史上的玄奘的确很帅!说的具体点,玄奘个头适中、皮肤白里透红、英俊而庄重。
虽然我手头没有玄奘的彩色照片,但是历史上玄奘法师的长相是有资料可查的,在由玄奘法师的弟子慧立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描述,其中有一段关于玄奘法师的相貌描写。
身高:
慧立描写玄奘身高七尺余,从语法上讲,他的身高应该大于七尺,但是不会是接近八尺,因为那样的话慧立就会写“形长近八尺”,没有人会写七尺九是七尺余。
此外唐代的尺和现在的尺不同,要略短一些,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玄奘的身高在1.70 和1.75之间,在当时的唐朝是比较标准的身高。
长相:
慧立写玄奘“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若严神,美丽如画”,他写的很清楚,玄奘长得很帅,甚至说是很英俊。
当我们说一个男人帅气时,我们主要指的是他气质方面的魅力,一个男人只要自信,他的气质就不会差,即使丑点也会很帅(陈小春和孙红雷就是例子!)。
但是玄奘法师明显不仅仅是帅,而是五官甚至是皮肤都很好,慧立写他“美丽如画”,我们现在民间夸人长的好看也有这样说的-----长的跟画的一样,但一般是夸女孩,这词儿用在玄奘一个男人身上,就不是仅仅是帅而是精致了。
除了慧立的描写,在玄奘取经途中西突厥叶护可汗的一句话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一点。
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劝玄奘不要到印度,他的意思是说印度那个地方很热,印度人黑不溜秋不值得看。
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看法师你的容貌到了那里恐怕要销融了”,他居然开玩笑说担心玄奘到了印度那样热的地方会化掉,你可以想象一下玄奘的容貌是怎样的。
他看见张飞或李逵肯定不会有这种担心。
问题就出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这两个信息点:
1、他的弟子慧立写玄奘 “美丽如画”。
2、西突厥叶护可汗开玩笑说担心玄奘到了印度那样热的地方会化掉。
有些版本的《西游记》作者尤其是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看到了这些资料,这明显不是男子汉典型的外貌,因此有了百回本《西游记》中唐僧的又软又面又怂又呆。
玄奘的弟子慧立对他外貌的描写才是罪魁祸首。
玄奘的长相在现代社会应该具备一个偶像明星的外貌条件,所以我说他和阿汤哥有一拼并非夸张。
慧立这个人是玄奘的弟子,他见过玄奘法师是没有疑问的,他对玄奘的描写应该是接近事实的,因为慧立没有必要对玄奘的外貌进行夸张,他有必要把相貌普通的老师描写得与事实不符吗?
对僧人的评价主要是德行方面,玄奘最大的闪光点应该是在他作为一个佛学大师、翻译家和探险家的伟大成就,在这方面有溢美之词是正常的,甚至夸张点说玄奘法师有一些神通都可以理解。
但对他的外貌进行夸张就没有道理了,玄奘又不是娱乐圈里的人,和尚又不需要选美。
而且玄奘又和慧立生活在同一时代,慧立跟着玄奘译经二十多年,慧立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的时候玄奘很可能还活着呢,他干吗睁着眼睛说瞎话?你对着lady gaga的照片画一刘亦菲我看看?
慧立吹嘘玄奘的外貌完全没有必要,所以慧立的描写应该是基本符合事实的。
玄奘法师虽然像草食男但其实不是。
因为玄奘法师天生长这样,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天天做皮肤护理,到印度取经天天风吹日晒,连澡都洗不上,谁给他提供防晒霜?他皮肤天生就好。
“纯爷们儿”不一定都长的象张飞、李逵,男人味不一定是臭汗味,别把粗鄙当阳刚,“纯爷们儿”中也有王力宏类型的精致男。
玄奘的弟子慧立还写了玄奘“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就是说他说话声音很好听,听众听他说话都听不够,你说他的声音有没有磁性?如果玄奘法师生在当代,绝对是一个流行歌星的好材料。
玄奘虽然长得帅,声音有磁性,但唐朝那会儿哪有流行歌曲啊?他哪能当“流
行歌星”呢?
唐朝的僧人在宣扬佛教时有时就是唱经。
“唱”是古代佛教朗诵经文的一种方式,通过一些比较优美的音韵节奏将经文诵念出来,唱者朗朗上口,听者心生恭敬。
所以你无法断定玄奘法师不会“唱”,只不过他的伴奏乐器可能是用木鱼代替了爵士鼓。
唱经并不是中国僧人的首创,最早印度佛教徒在诵经中就讲说和演唱并用,这种方式在唐朝时期随着佛教传播渐渐传到了中国。
玄奘在印度学习了十五年,而他学习了五年时间的主要寺院那烂陀寺是印度佛学中心,学问遍及哲学、佛学、逻辑、医学、工艺、音韵等方面,有僧人数万。
寺院里的音韵学肯定不是培养流行歌手的,只能是为佛教服务,包括唱经,因此说玄奘法师会唱经一点也不奇怪。
有具体证据说玄奘会唱经吗?要是玄奘法师就只讲经不唱经呢?
你还别说,还就真有证据!
在敦煌石室本中有一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亲教授玄奘法师梵文本),这部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非常重要。
大家可能对这部佛经不太熟,但大家肯定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这其实就是这部经里的一句经文。
大家如果经常看香港的一些古装电影,应该对“般若波罗密”这个词不陌生,香港演员午马就经常在镇摄妖魔时说这句话。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帮你涅磐的智慧”,是这部经的名字,不是经文内容,所以导演在使用经文时应该适当考证一下儿。
这部经注明是玄奘翻译的,其中的观自在是玄奘创立的翻译方法,以前的僧人以及现在都称为观世音,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观音菩萨,玄奘翻这部经是用发音相同的汉字代替印度梵语,也就是音译。
这部梵文般若经我读过,因为其中都是生涩汉字没有具体意思,只是和梵文发音近似,而且很多尾音都相似,包含一定韵律,朗朗上口,咱们节选一段读一读:“摩坷曼驮罗,摩坷尾欲曼驮罗,阿褥多罗曼驮罗……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这种经文是没有办法对着中国信徒讲说的,即使念起来都索然无味,等你念完了一看------下边全睡着了,所以只能采取古代“唱”这种朗诵的方式。
这个经唱起来非常上口,最新的版本是齐豫唱的。
所以玄奘“唱”过经是有据可查的,而且玄奘法师擅长的还是外语歌,和张靓颖有一拼,梵语是那个时代最热门的外语,关于玄奘法师的外语水平我们在后面专门谈。
但唱经和现代音乐有关系吗?
只要是“唱”,不管是唱歌还是唱经就都需要节奏与旋律。
你去查查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佛教唱经在中国本土民间音乐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的唱经促进了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称中国佛教唱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种,与此类似的是西方教会音乐也是西方音乐史上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由此可见音乐和宗教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的,而是有很深的渊源。
唐朝的寺院不仅是社会交际中心,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中心甚至娱乐中心的性质。
唐朝后期佛教唱一段说一段的“俗讲”方式普遍流行,所以“说唱音乐”我们的老祖宗1000多年前就玩过了,只不过他们用来控制节奏的不是爵士鼓而是木鱼,但是都属于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