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攀比?西方老师有绝招!
作者:小猴老师
“假期多”是香港国际学校的一大特点,“度假”早已成为了这些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圣诞假期连着春节假期,春节假不久又是春假,每次假期回来,孩子们都会在老师、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假期见闻。就说这个春节假期过后的第一次晨圈分享吧,我挂起了大大的句型板“这个假期,我去了……”,孩子们立刻开始七嘴八舌:“我去了日本滑雪”,“我去了台湾”,“我去了美国滑雪,还去了夏威夷”,“我去了伦敦”……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怯怯地说:“我没有去什么地方,我在家里玩乐高。”
我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在我挂起这个句型之前,居然没有想到有的孩子哪里也没有去,让他们隔绝在了话题圈子之外,让他们在此刻成为了边缘人!这更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做分享,可是分享的内容往往会与孩子家庭的经济水平挂钩,虽然孩子往往是无心的,但一个高科技的玩具、一次去夏威夷的假期往往会让孩子下意识地感到羡慕或嫉妒,有的西方老师更是将学校常见的分享活动“show
and tell”(展示与讲解)戏称为“bring and
brag”(显摆与吹嘘)。我们该如何让孩子的分享少一些攀比成分呢?西方老师在这方面有一些很值得学习的招数:
1.关注人伦——将分享的话题限定于“人物”,而非“物质”。一次假期之后,一位老师没有请孩子将自己假期去了什么地方,而是请孩子分享和自己共同度过假期的家人或朋友,如特地赶来探望孙儿的外婆,在旅行途中新认识的伙伴,让孩子穿过假期吃喝玩乐的物质层面,感受人与人相处的感情。
2.提倡DIY——如果分享的形式是带来某种物品的“show and
tell”,很多西方老师请孩子带来某种自制的物件,用废盒子做的汽车,用碎布头给洋娃娃做的衣服。这样就避免了孩子们带来新奇的玩具吸引同伴的眼光,用物质赢得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却宣扬了自立、环保的精神。
3.回归自然——“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圣经《马太福音5:45》)大自然是最能体现众生平等的地方。有些西方老师会让孩子分享”sth
found in
nature“(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在孩子们的眼中,一花一世界,他们关于自然的发现与洞见往往会给成人启发。
4.培养同理心——在孩子忍不住在同伴面前炫耀时,西方老师往往会用礼貌地打断这个话题,私下里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炫耀的时候,同伴心里会是什么感受。这种同理心的培养,对儿童的情商与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