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摘自我的《创新思维课程讲义》

(2010-10-23 11:05:54)
标签:

转载

调整心智成长空间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或叫思维定势,就是我们看世界和想问题的习惯方式。

 

    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3 年创造出来的。他认为心智模式是真实或想象情景在心中的表征,人们常常通过构建关于外部世界的“小型模式”来解释、归因和预测事件。随后大多数认知科学家采用了他的思想,认为心智是一个象征性系统。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于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周边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人的行为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心智模式引导的结果。心智模式的形成受到来自遗传、经历、教育等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主要执行描述外界环境、解释周围现象、预测未来可能性、选择行动策略的功能。

 

    如果我们看待某件事情的心智模式,刚好与这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相一致,那么它有助于我们的判断与行动;相反,如果不一致,则会变成心智枷锁,束缚我们的思想,妨碍我们的创新。

 

    下面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http://s8/middle/4bff4c094924f6fb2bd57&690



 

 

    我相信大家都会说,是一个瓶子。但我们只是看到了瓶子左边的一小部分和瓶子前面的一个杯子,瓶子右边的大部分我们都没看见。为什么我们那么肯定它就是一个左右对称的瓶子呢?这就是心智模式在起作用。我们的判断也许是对的(甚至在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但也许是错的,或许这是别人精心布置的一个假象?或者瓶子的右边并不是和左边一样的弧线,而是一条水平线甚至是一个缺口?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点点,但我们补充了更多的东西

 

    再看两个例子。

 

    例一:在一个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小船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例二: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得难分难解之时,一个小孩急急忙忙跑进来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儿子。”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想出来了吗?也许你很快找到了答案,恭喜你,说明你已经知道了应该如何摆脱思维定势;如果你还在冥思苦想,说明你的定势思维比较顽强。在例一中,我们在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想象的图景,那就是两个人是到达河的同一边的。但题目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信息,这个内容是我们自己“补充”的。在例二中,我们则补充了“公安局长是男的”这样一个印象,对不对?的确,在多数情况下,公安局长确实是男的,但在这个例子中恰恰不是,我们的心智模式与真实情况不符,于是就变成了心智枷锁。

 

    有一个很著名的九子图思维游戏。在一张白纸上有九个如下图排列的棋子。要用首尾相连的直线把平面上的九个棋子连起来,通常需要五笔。

 

http://s1/middle/4bff4c094924f76470fb0&690



 

    请试着用四笔首尾相连的直线把九个子连起来。

 

    如果你以前没有看过这样的题目,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很难一下子想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心里,自己给自己限定了一个“框框”,那就是连线不能突破九子所在的正方形范围。其实题目中并没有这个限定。那个隐形的正方形是我们自己“补充”的。这就是心智枷锁。束缚我们创造力的就是这些我们平时不易察觉的“条条框框”

 

http://s2/middle/4bff4c0907507f291fa71&690



 

    看到上面的答案,是不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那好,请用三笔把九个子连起来。

 

    是不是又想不出来了?

 

    一定又是思维定势在作怪。那么这次的定势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把棋子只看作一个点,而要注意到它是有面积的,会怎么样?

 

http://s12/middle/4bff4c094924f7c0dfebb&690



 


    如果再让你用一笔就把九个子连起来。你会有什么办法?(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哦)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发现,束缚创新思维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我们的心中,有很多个这样的大大小小的无形的“心智枷锁”。

 

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先看一个案例:把蟋蟀放进一个玻璃杯里,蟋蟀很快就可以蹦出来;但如果我们在玻璃杯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蟋蟀每次蹦起来都会碰到玻璃片,反复多次之后,再把玻璃片拿开,蟋蟀却再也蹦不出玻璃杯了。这就是后天经验造成的影响。生理学上可以用条件反射的形成来解释这一现象。

 

http://s3/middle/4bff4c094924f8431e442&690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以‘强化’或‘修正’原有的心智模式。因此,后天的经验是形成心智模式的原因之一

 

    有次我和朋友坐车去北京路,途中我们因为谈话坐过了站,这时公交车已经重新开动,等我们发现时,它正停在路边等待红绿灯。当时车上已没有别的乘客,我跟朋友商量,要不要跟司机商量一下,让我们下车。朋友以前有过同样的经验,就摇摇头说:不行的,何必去碰钉子。我忽然想起了心智模式的影响,决定偏要试试,就鼓足勇气跟司机说了。没想到司机很爽快地让我们下了车。

 

    还有一次,朋友在家里找一封十分重要的信件,翻箱倒柜找遍了也找不到,急得在房间里团团转。我提醒她:是不是放在办公室了?她坚定的摇摇头:不可能!这么重要的信件我从来不会放在办公室的。我强调说:越是你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就越有可能!因为所有你认为可能的地方都已经找过了。第二天,她打电话告诉我,那封信果然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找到了!后来,每次我自己遗失了东西,或者朋友遗失了东西,在通常认为可能的地方找不到,我就会建议自己或朋友想一想最不可能放在哪里,然后到那里去找,十次有九次正确!

 

    教育也是产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教育通过学校和老师,向学生们灌输了大量前人的知识、世界观、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套路等,并通过各种手段、策略、方法将这些东西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给学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多少,取决于我们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如果教育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简单的灌输,会养成学生因循守旧、思维僵化的心智模式;如果教育理念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则会塑造出学生求新求异、勇于创新的心智模式和人格特质。

 

    请看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若干,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

    一个小学生是这样解答的,假设这50只都是鸡,只该有100只脚。但题中有140只脚,说明其中还有兔。用140减去100所得的差40,每只兔有四只脚,每只鸡有两只脚,说明多出的这40只脚,应该是兔子的另两只脚,这样用40除以2就是兔的头数。于是结论是30只鸡,20只兔。

    一个中学生是这样解答的:设鸡为x只,兔为Y只,于是有方程式:

X+Y=50

2X+4Y=140

    解方程组得:X=30,Y=20。所以结论是30只鸡,20只兔。

 

    从上述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学生由于学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而且学校里还反反复复地让他们做大量同样的练习,进行所谓强化训练。所以一遇到这类题目,他们只会想到用列方程式的办法去解决,而不会去想还有没有另外更简单的办法。这就是教育带来的思维定势。如果列方程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常常一筹莫展了。而小学生没有学过这样的知识,因而不会有同样的思维习惯,反而会去寻求更独特更有创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中学生更体现出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有人曾列出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十大心智枷锁,包括认为凡事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过分强调逻辑思维、不敢打破规则、过分要求实事求是、回避模棱两可的问题、害怕放错、认为游玩是无意义的、不愿涉猎专业之外的领域、随大流害怕被人当做傻子以及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等。一次我应邀到某中学讲创新思维。当我讲完这十个心智枷锁时,学生热烈鼓掌,校长脸色铁青。因为这些心智枷锁大部分都与学校的应试教育有关。

 

    心智模式还可能与我们每个人大脑的神经结构有关。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是由亿万个神经元互相连接而成的,没有一个人的大脑是相同的。有些人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能比较固定,通路较少,可塑性小,不容易改变;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前者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灵活性小、比较固执,脑筋不易转弯;后者则表现为思维活跃、跳跃性大、发散程度高,点子较多。生活中这两种类型的人都能看到。

 

心智模式具有自我验证的特征

 

    一个人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往往会非常顽固,即使有时发现错了,也不会轻易改变,反而会找出各种理由和证据为自己辩护,这就是心智模式的自我验证现象。所以心智模式往往成为束缚思维阻碍创新的心智枷锁。

 

    因为人们从本能上乐意接收正面的反馈信息,对负面的反馈信息很不情愿见到。当负面反馈到来的时候,人们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有意做扭曲的解释,使之对自己有利。于是原有的信念被一次次自我强化。

 

    我有一位朋友,近来特别痴迷于宏观经济预测。今年上半年,他突然对我们这些身边的亲朋好友说,根据他的研究,他预测我国的经济很快会出现问题,他建议我们大家都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以免到时候财产会缩水。我问他,你判断这种情况什么时候会发生,他回答:就在这个月。我告诉他,我不会听他的。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目前立即发生他所说的那种危险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在我看来,经济预测就像气象预测和地震预测一样,是很难被这么准确地判断的。因为它们都是一个很大的混沌体,影响因素太多了,有时一个很小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产生所谓“蝴蝶效应”,导致原有发展趋势的改变。如果你只是预测一种大的趋势,我可能还有点相信;但你说得这么具体这么肯定,我反而要怀疑了。因为世界并不是按照你的逻辑来发展变化的。

 

    过了几个月,他说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人民币反而升值了,而他兑换的美元却贬值了。我以为他会修正他的思维模式。没想到,他又向我们作出了新的预测,而且比上次的预测更具体更肯定,连几月几号国家会出台什么样的金融政策,几月几号股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都预测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是多么的顽强。

 

    我并不说,我比这位朋友更高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我们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的。不同的是,哪一种心智模式更接近客观实际?我们能不能够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

 

 

 

http://s15/middle/4bff4c094924f8b2839ce&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