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庆街:位于颐和园东宫门牌楼东,修建于乾隆年间。往昔车水马龙,今朝人迹罕至!……
颐和园:长廊。疫情中,没有了往日的喧嚣……
颐和园:清晏舫,即石舫。峻工于乾隆20年(1755),舫身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36米,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19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清晏舫……
颐和园: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于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岀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颐和园:紫气东来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颐和园内共有寅辉、通云、文昌阁、宿云檐、千峰彩翠、紫气东来六座城关。既是园中点景建筑,也是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
颐和园:听鹂馆。乾隆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取名:听鹂馆。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太后常在这里看戏、宴饮……
颐和园:清华轩。前身为清漪园时期的五百罗汉堂,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存八角形水池、汉白玉石桥、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碑等遗物。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在罗汉堂的基址上改建为前后有游廊相连的两进的院落。名字取自东晋谢混《游西池》诗句:水木湛清华……
颐和园:山色湖光共一楼。背山面湖,游廊与长廊相接。楼阁朱柱、黄瓦、八角、三层,第二层有雕栏相围,可凭栏眺望山色湖光,集山色和潋滟的湖光被造物主拢集于一座楼阁乾隆帝御题:山色湖光共一楼……
颐和园:多宝琉璃塔。花承阁,乾隆年间兴建的一组建筑群,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毀,仅存多宝琉璃塔、石雕和其它建筑基址。多宝琉璃塔,高16米,八面七级,塔身由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塔前立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石碑……
颐和园:谐趣园。园中之园。乾隆时,仿无锡惠山寄畅园建造。乾隆帝《惠山园八景诗》诗序曰: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16年(1811),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帝《谐趣园记》曰: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园内有亭、台、堂、榭十三处,以百间游廊和五座石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御题字额:知鱼桥,引用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争论而来……
颐和园:文昌阁。始建于乾隆15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颐和园内共有六座城关:寅辉、通云、文昌阁、宿云檐、千峰彩翠、紫气东来。文昌阁,为园中最大的一座城关……
文昌阁,也是传统祭祀建筑,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颐和园:颐和园博物馆……
颐和园:佛香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