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2018-05-24 16:52:05)
标签:

耶柿村

契丹人

耶律家族

辽圣宗澶渊之盟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上的鲸鱼沟,千百年来一练碧水从东南到西北沿着白鹿原的走向冲刷着,在长安区高桥镇汇入浐河,将美丽的白鹿原纵向一分为二,北面的称作北原或狄寨原,南面的称作南塬或炮里原;其实在南原上还有一条纵贯半截白鹿原的大沟,被当地人称作“母鱼沟”,它起源于前卫镇杜家沟,过王庄村,阴坡村,这一练碧水绵延数公里,几座水库坐落其中,河水在田湾村南折,在侯村、耶家坡处汇入浐河,其实我的老家就是这里的田湾村。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对耶柿村的印象源于小时候的生活印记,老家田对面的阴坡村是过去耶柿生产大队的一个小队,是儿时经常玩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印象极深,估计是处于母鱼沟南侧阴面,习惯上都叫阴坡子,依原傍水住着十几户人家;上周回老家去转了一圈,记忆中的山水依然如故,过去的人家因交通不便都已搬走,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和满眼的落寞,只是青山依旧是山花烂漫,芳香沁人心脾,河水依旧是汨汨流淌,古树依旧郁郁葱葱;沿着草莽中的小路循着儿时的记忆,翻过母鱼沟,视野便一片开阔,这座小平原麦子清清,屋舍俨然。这里是母鱼沟与浐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形的原边,虽然南北西三面大沟穿错,但在塬上一个人就很渺小,极目四周一望无垠,感觉就是大平原,极目所望都是农舍,只有在南方地平线的尽头飘过村舍尚能看见远处的终南山。翻过这座小原,在白鹿原的南沿,浐河的北岸,这座村子就叫耶柿村,过去叫耶柿大队,我们习惯叫耶家坡。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虽然从我们村到耶柿村要翻过母鱼沟,穿过阴坡原,再下白鹿原,但这里却是小时候常到的地方,小时候由于太远割草一般不会来这里,但采药经常光顾这里。白鹿原畔生长着很多野生板蓝、远志、柴胡等药品,这些以根为主的药材在入冬或初春块根肥美,采集最佳,板蓝、柴胡可以晾干收集,而远志的跟则要趁新鲜去芯,捋成一公分多的细套晾干,攒多了再去卖。过去塬上物质匮乏,商品不丰,药材要翻沟过岭缴到耶柿村以南的魏寨镇药铺,换些钱可以补贴家用;其实说物质匮乏成度,从日常生活用“醋”就可见一斑,为了这点口福,过去塬上包括附近的前卫镇、炮里镇都没有醋,农民食用都要跑十几里外的魏寨镇或几十里外的马兴镇用碗口粗的长木桶背,大人小孩凑上十几个人,各带干粮结伴而行,走走歇歇,来回基本就是一天的时间,所有这些都成了我对这座古村最初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过去对耶家坡这个“耶”字虽然觉得有点陌生但没想那么多,后来喜欢上历史,竟然对身边这个村落有了另一种亲切感,上周就算是郊游或是踏青吧,居然翻沟越岭的到这村里转了一圈,据说这个千年古村落与北方契丹民族渊源颇深,是契丹人“耶律”家族的后裔。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原意为“镔铁”。据宋、元史料记载,契丹人曾建立过219年辽王朝,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辽王朝作为雄傲一时的北方民族,在北方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去年去北京看了不少古迹,虽然辽的文字没有多少,但辽代的建筑特别是辽代的佛塔遍及燕山脚下。不过在关中却很难看到辽的踪迹,而在自己的家乡邻村耶柿村,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却看到了辽的历史印记,不能不说是一件值得记忆的事。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如今白鹿原下浐河之滨的耶柿村,村人多姓耶,自称契丹族耶律氏后人。据村里老人说曾经有那么一天,白鹿原畔的一位私塾先生手把手地教着孩子们用毛笔写下自己的耶律姓氏,而这些都成了记忆。如今当地人们也只有过去用过耶律这个姓氏,现在只有“耶”姓。据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他们的姓氏都还是复姓耶律,只是后来简化成一个单字,以至于现在户口簿上登记的姓氏很少可以看到复姓“耶律”了,而民族一栏一直都登记为汉族。村民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已同关中的任何一户汉族人家别无他异,在史书中看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东西早已荡然无存。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历史上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9071125)曾名震四方,“南边有个宋皇上,北边是咱契丹王”这是耶柿村里老人引以为豪的话。公元1004年,文韬武略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对大宋开战,与宋朝订立澶渊之盟,形成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据说耶柿村是上耶,而由此向北过炮里原,越鲸鱼沟在狄寨原的东北部原下,如今的蓝田小寨乡也有数十户的耶姓人家,那里被称为“下耶”。最几几年村里很多新生婴儿都恢复使用‘耶律’作为姓氏。果真如此,那么这些契丹族后人的祖先当年是怎么来到关中地区白鹿原畔,却又成了历史之谜。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白鹿原畔耶柿村的记忆   

      如今的耶柿村,像白鹿原畔的其他村落一样,普通的再不能普通,近千年来杂居于白鹿原畔,民族的同化使他们没有一丝北方民族彪悍的气息。回来的路上,虽然天气闷热,母鱼沟畔却凉风习习,路上遇到耶柿村一位老人,闲聊几句,我说对面田湾村是我的老家,老人注视了半天,竟然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说是长得特别像,原来她是我们村的姑娘,早年嫁到这里,并说了她娘家人的名字,我隐约想起了七十年代初老人母亲的音容笑貌,和面前的老人竟然没有啥区别,近五十年的印象,竟然有如此的清楚。如今白鹿原上的村落,和别的农村一样,大都只有个别保守家园的老人居住,颐养天年,他们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循着来时的旧路下母鱼沟,断垣残壁间,花草依旧,脚下是成熟的桑葚黑压压落了一片,树上的酸甜可口,吃完满手紫色;柿子树上爬满了茂盛的金银花,藤蔓上黄花、白花肆意生长,年复一年枯荣相间,不过庆幸的是还有一棵古槐,看样子有一千多年,看来是交通不便才得以幸存,那是儿时曾经攀爬过的大树,却没什么变化,庞大中空的躯体阅尽了千年沧桑,如今仍郁郁葱葱,也许只有它才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耶律氏和他们的世代荣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秦兵马俑
后一篇:近距离看秦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