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大明太监李童墓 民国李凤山、李钦墓 龙泉寺旧址

标签:
李童墓李凤山墓石景山龙泉寺民国李钦墓 |
修建法海寺的明朝大太监李童的墓地距离法海寺不远,看来埋在这与去修建法海寺有关,据墓碑介绍:李童,字彦贞,号朴庵,祖籍江西卢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祖父李宗文,父亲李仁佑。母萧氏,恪守妇道,善良仁惠,教导诸子。永乐初,李童尚幼,举止若成年人,被选入宫。成祖见其仪度非凡,端庄祥和,于是留在身边。李童日夜小心谨慎,往来于皇宫内苑之间,从未做过错事,皇上赏赐特别丰厚。他曾跟随皇上平定北方,总是披戴盔甲,时刻不离皇帝左右。
永乐二十二年(1424),护卫皇上回京。及至仁宗继位,宠爱有加,命参与谋划。李童更加毕恭毕敬,竭力尽忠,数次赏赐彩缎等物。宣宗继位,李童跟随皇上平武定州,出喜峰口征讨敌人。宣宗授职,升为太监,赏赐宅第,仆人若干人。正统二年(1437),李童思考再三:几代皇上赏赐,隆恩如何报答?于是将皇上所赐的缎绢银钞,加上自己的全部家财,换成木材、颜料、砖瓦,于都城之西翠微山,创建佛寺一所。工程竣工之后,英宗赐额法海禅寺。同时将寺西的古刹龙泉寺修葺一新,两座庙的殿堂楼阁异乎寻常,佛像庄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照耀山谷,四方云游僧人,无不留意。景泰皇帝继位之后,宠爱超过前几位皇上,托付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李童尽心竭力,督工办事,对下人和气,抚爱仁慈,虽是例行公事,但注意人的情绪。皇上观察他的志向和操行,夸奖他勤勉而又有才能,赐与玉带、蟒龙衣服,进行褒奖。恩宠的程度,为同僚所少有。
李童过去患有半身不遂,于景泰三年(1452)复发,竟然发展到不治之症。皇上命其回家调养,医治无效,于景泰四年(1453)五月十四日去世。他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 四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五岁。李童侍候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位皇帝,承蒙各位皇帝宠爱,令人推崇不尽,这不是偶然的。皇上得知李童去世的消息,
赐纸币五千贯,以为葬祭之需。埋葬之后,赐白金□百五十两,纸币一万一千五百贯,作为修葺墓域的费用,堪称厚恩。李童的义子谭应等人,将李童安葬在法海寺附近。
民国时期李凤山的墓葬貌似在李童墓冢之上,看来虽为李姓却没啥关系,实属鸦占鸾巢,
李凤山生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卒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四月十六日,终年六十一岁。李凤山的墓碑上竖刻着楷书三行——中华民国己巳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
李钦,字介如,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丁亥,卒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八日,去世后葬于石景山模式口墓地。其父亲李凤山民国十五年墓志记载“钦理化专科毕业,奏奖举人,学部小京,官勋五位,历官湖北、山东财政厅长、侨务局总裁,有廉能之誉,现为中华懋业银行总经理”。其母阮夫人墓志说“李钦辅佐过辛亥革命武昌义师”。
北京石景山龙泉寺位于模式口,位于法海寺之西,俗称“西庙”。始建年代无考,初称龙泉古寺,明末清初改称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