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云寺久闻其名,前天游香山时才有幸一见,古碑林立,美不胜收。不过却在金刚塔前的石牌楼前裹脚不前,牌楼上虽然上有乾隆御制字迹,但凭直觉和乾隆无关,在北京这几逛了不少地方,乾隆的御碑可谓比比皆是,精致异常,当然碧云寺里也有好几处;但这一处起初以为是新的,问了旁边几位老者,说是打小就有,不过细一看问题真不少,可以肯定的说这有乾隆手书的牌楼和清朝没有关系:且不说这些道教虚无的题材和周围佛韵格格不入,仅这字体的书法就是小儿科,与乾隆舞文弄墨毫不相配,而且错别字连篇,最重要的是这在石碑上敢写一个“谢玄为节”,这一个“玄”字就注就与乾隆无关,清朝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朝代,这样的事太多,比如清代毕沅给唐玄宗立碑都要写成“唐元宗”等等;
既然不是清朝的那会是明朝的吗,看雕刻风格有明味,虽然明末和清初区别不大,但金刚塔建于乾隆年间,雕刻特点已经变化很大。疑问归疑问暂且不表;忽然看道金刚塔旁边的栅栏一角放了两块石人,这两尊石雕明代雕刻,翻越进去细看石雕和介绍,原来这里以前是明末太监魏忠贤的墓,看来这牌楼与魏氏有关,而且题材和雕刻手法也有类似,当然石像生比这雕刻精细多啦;不过有一个问题无法解理解,就是这牌楼上有一句“陶远明为廉”,这“远明”似乎又是有意犯忌,这要么是工匠有意为之,况且这明显错误的四句“文添祥为忠”、“赵必为廉”、“陶远明为廉”、“相汝为节”四个句出错的字明明就是“天必远汝”,或许是本人多心了。
当还有一种可能性更大,那就是民国初年修复所致。在金刚塔侧面不起眼处镶一小碑,碑上记载牌楼曾经维修过,而现在的牌楼明显就没有维修痕迹,致使我起初以为是新的,看来起初的感觉还是有点靠谱。据记载魏氏死后其生前所建的墓仍由碧云寺私下保护,到清初才被发现毁坏,这俩尊石像生当是遗物,这座牌楼历经劫难伤痕累累,乾隆皇帝修金刚塔时修复利用,清末又被八国联军毁坏;民国初年孙中山遗骨入塔,这座牌楼正好用上,只是上面的图案完好的继续用,已毁坏的重新仿刻,无法辨认的的只有自己想当然啦,工期只有一年四个月,再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军阀割据,修建这些肯定也是虎头蛇尾,成了现在这样漏洞百出,这也就是石像生为什么比这座牌楼上有的的雕刻【至少是迎面那些】更为精细的原因了。

















【碧云寺出土的两尊石像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