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楚文史】——关垭楚长城

(2016-06-27 17:54:29)
标签:

荆楚文化

关垭

关垭楚长城

湖北竹溪与陕西平利交

擂鼓台

关垭子楚长城位于湖北竹溪县和陕西平利县交界处,这个关垭形如马鞍,南山宝寨,北面擂鼓台,东为竹溪,西为平利。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交战的要塞。此段楚长城建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为抵御秦国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设施。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城墙早已塌陷而不覆存在了,只在附近留下了一小段遗迹。

在很早以前,秦楚之间分布着许多诸侯国,关垭子并非楚国拥有,而是属于当时处于秦楚之间另一个诸侯国——上庸。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介于秦、楚、巴三强之间的庸国趁机攻楚,不料反被以楚为首的多国部队所灭。巴国在战争中获取了鱼邑,而秦国从关垭出兵攻打庸国,撤军时为了联合楚国对付晋国,将关垭留给了楚国,秦楚这时有了交界。楚人为了保住关垭这一带的安宁,防御秦国的进攻,就采取了一个长久的万全之策——修筑长城。  

  

楚长城是集山、寨、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南起于鄂陕交界的鄂坪乡青沟村的梓桐垭,北至陕西省旬阳县铜钱关,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绵延180余公里。长城墙体或用石灰、黄泥与杨桃涎(猕猴桃的藤汁)粘合夯砌、或以岩石垒砌而成,凡至关隘路口均设城楼、哨卡。关垭子夯土城遗迹,原有城门、城楼、炮台、箭楼、城墙等。明代曾经维修加固,1937年修筑汉白公路(“305”省道前身)时拆毁。现存有一段长300米,高5米,宽3米的内外层的夯土城垣。这段城垣呈船形,随山而筑,内空为战时贮兵之用。 

  

  

  

关垭子是楚长城诸多关隘中最险要的雄关之一,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争夺的军事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在城垣最高处(海拔870米的山巅上),有一高台,名曰“擂鼓台”,至此,东可俯瞰竹溪县的蒋家堰镇、中峰镇,西可眺望平利县的长安镇。古时一有战事,擂鼓为号,声闻十里,既是预警报警的了望哨,又是号令将士进退的指挥所。据史载,当年刘邦、项羽曾在这里兵刃交锋;李自成、张献忠也在此安营扎寨;冯玉祥、李宗仁将军率部途经此地;民间传说薛刚反唐,打进长安城,也是从这里西进的。1949年7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陕南时,楚长城咽喉之地关垭子一战,全歼胡宗南部三十九军一四四师,活捉师长符树蓬。“朝秦暮楚”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关垭子却指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据史料记载,当年在秦楚交战之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国的门牌,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牌子、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